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人文历史论文

从李商隐看审美体验的意向性_生命性

时间:2011-06-09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提到李商隐。诗情合一的审美体验。有时他表现的是一片错综复杂的缤纷意象。诗人的意象选择的意向性。
论文关键词:李商隐,审美体验,生命性,意象,意向性
 

提到李商隐,人们立刻会想到他的《无题》诗,忧伤、执著而美丽。他诗歌的这种特色,与他的个性气质、人生际遇以及时代的政治文化环境等都有很大的关系。

一、悲苦的人生经历

十六岁时李商隐的写作才能就已崭露头角,并在大夫名士之间小有名气。然而,李商隐生活的年代是李唐社会江河日下的时代。他生于宪宗元和年间,卒于宣宗大中年间,享年四十八岁。当时宦官弄权,藩镇跋扈,个人升迁多出于结党营私,受个人恩怨影响。李商隐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不幸的时代背景之中。

而他的身世孤寒,十岁丧父,十二岁就替人抄书和舂米,挑起养家的重担。所以他读书刻苦自励,希望能有一个仕进的机会。虽然家贫促使他急于求仕进,但从他的诗歌可以看出他也是一个关心国事的有志之士,在他的诗集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所写的假托咏史而讽刺时政的一些作品。只是他科第不利,两次应考都未能登第,直到文宗开成二年二十六岁的他才因令狐楚和令狐绹父子的推誉,考中了进士。在当年冬天他就写了《行次西郊作一百韵》这首著名的长诗生命性,在诗中首先写出了他途径西郊所见乡村荒凉残破情景的荒凉景象。然后写出当时政纲的紊乱,安史之乱爆发,百姓流离失所,抨击了当权者腐败无能。他写这首长诗的第二年,他又去参加了科考。据他自己后来给朋友的信说,当时他已经为吏部所录取,可是当吏部把姓名上报时,却因为评价很差,于是将名字抹去,因而落选。

此后李商隐就陷入党争恩怨之中,一直没得到过伸展抱负的机会中国论文网。从李商隐与牛李二党的关系来看,牛党的令狐父子是提拔他的恩主,而李党的王茂元又是自己的岳父,其中的恩怨有着许多难言之隐。两者的对立冲突,始终困扰着诗人,面对内外交困、精神与生活两个层面的重压,性格内向优柔、执著而又不善自我排解的他,只能把苦痛默默埋于心中,把一切忧时忧国之心,自伤身世之慨,难以直言者,都寓托于幽微隐晦之诗篇。1

李商隐虽然人生坎坷,但并不是一味沉湎于自我的忧伤,他不仅关注个体的心灵,而且有对现实的关怀。如诗作《隋师东》指斥朝廷平藩不力,《有感》、《重有感》对时政的干预、评议,《寿安公主出降》对王室不振、屈辱和亲深表愤怒等等,借史讽今,现实感十分强烈。

时代的衰败和李商隐的坎坷人生,使他的诗歌对心灵世界的开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唐代诗歌再次耸立了一座高峰,千百年来,被人们吟咏歌唱。

二、独特的艺术诉求

远大的抱负遭遇盛世衰败的时代命运,崇高的情怀遭遇日益腐败的社会,在李商隐的心里产生巨大的矛盾冲突,经历了心灵巨大撞击的李商隐渴望一个理想的彼岸世界,这种精神诉求使他的诗歌打上鲜明的印记,成为李商隐诗歌的一种创作手法。

从心物相感的结合及表现来看,感发的过程是由外物出发了诗人内心的感动,于是李商隐将自己的感情完全投注于外物之上,而其所咏之物也就成为了诗人自己的象喻。2李商隐因物兴感,其感触虽然常由一点而起生命性,但在抒情过程中渐渐混合、链接多重人生感受,淡化具体情事,而扩展为对整个人生、世情的复杂认知与感慨。比如《落花》一诗,就交织着身世飘零、年华消逝乃至国运衰退等种种复杂无奈的衰感,触绪纷繁而又不名一端,如仅解为“悼亡”、“身世之感”、“寂寞之景”等感慨中的某一种,都不免因过于实在而有所偏执。3

李商隐的诗歌取材多是现实中没有的意向。从诗歌中可以明显地感到作者对于意象的有意创造和安排,由于他的先天资质禀赋与后天遭际经历以及隐约幽微的表现方法,有时他表现的是一片错综复杂的缤纷意象,唯有那些非现实的,又带有恍惚迷离色彩的事物,才能表达出他独特的幽隐之情。

在《锦瑟》中,我们透过弦弦柱柱的悲凉之音感受到了诗人在痛苦与迷惘中追寻着理想,往日有过美丽的梦想,似幻似真,迷离恍惚。为了美丽的梦,诗人愿化作啼血的杜鹃,企图唤来心中的春天。诗人不为世所用,象遗弃在碧海的灵珠,泪光莹莹,承受着千年绝世的寂寞。尽管它象掩埋在蓝田之下的美玉,在暖暖的晴空,也要升起淡淡的轻烟。

诗中的四种意象,无论是庄生晓梦,还是杜鹃啼血;无论是沧海泪珠,还是宝玉生烟,都体现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超越,对理想世界的不懈追求。李商隐诗中所写的蝴蝶和杜鹃,虽然也是现实中所可能实有的,可是就整个意象而言,庄生梦魂所化的蝴蝶和望帝春心所化的杜鹃,它们所喻示的却已经沾染了典故中寓言和神话的联想,而绝不仅是现实中无上的现象而已了。至于沧海月明中有泪的珠,和蓝天日暖中生烟的玉,分开来看虽然每一个名物也都是现实中所可能实有的物,可是就其结合成的整个意象而言,则此种意象却完全属于诗人自己想象中的创造而绝非实有。这种意象就诗歌创作的发展而言,当然是更为精微复杂的一种表现技巧,而其所象喻的当然也应该是更为精微复杂的一种情意。诗人以自己悲剧性的心态体察外物,外物及传统内涵都经过诗人个性化的渗透与改造。

就结构来看,李商隐的诗是以理性为提纲来组织一些非理性的形象,以《锦瑟》来看生命性,首二句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可以说是这首诗的总起,而末二句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则可以说是这首诗的总结,至于中间四句的“庄生晓梦”、“望帝春心”、“沧海月明”、“蓝田日暖”则是四组并列的难以理念解说的形象,其以理性为提纲来组织非理性之形象的特色,是显然可见的。李商隐在坎坷的人生际遇之外,在诗歌里借助错综复杂的各种意象追求着向往的彼岸世界,在那里得到精神的自由与升华。

三、诗情合一的审美体验

在意象的选择上,虽然李商隐的诗歌显得繁杂,但都有很强的意蕴,有着深刻的人生指向。李商隐喜欢吟咏历史上才华卓越而难以际遇的人物,寻求感情上的共鸣和心理上的安慰,如屈原、宋玉、贾谊、司马相如、曹植、王粲等。如《潭州》“楚歌重叠怨兰丛”、“贾傅承尘破庙风”4,写忠臣放逐,贾生才高,以寄寓感伤之怀。《汉宫词》中“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5,也是借相如以自比,写武宗李炎只知求仙而对才俊之士毫不重视。在《东阿王》中以“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时赋洛神”6,感慨曹植的不遇,反思自己怀才不遇的原因。在《安定城楼》中借写贾谊和王粲才华卓越而无施展之地,来抒写个人的苦闷情怀。

李商隐对崇高的审美趣味的追求与他坚韧的意志密不可分。他青年时代曾写过一首赞美嫩笋的诗《初食笋呈座中》:“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 忍剪凌云一寸心”7。李商隐对嫩笋给予赞美和同情,其实是把自己比做初出于林的嫩笋,用“凌云寸心”来巧妙关合其远大志向,表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中国论文网。在备尝人生的艰苦与辛酸后,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人生理想,“且吟王粲从军乐,不赋渊明归去来”8,表示自己仍愿为国家做一点事情,而不愿意赋闲在家。李商隐不断地从世俗生存向审美生存过渡,诗意地栖居着, 显示出他精神生命的高贵。从他的《过楚宫》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世俗的超越, 对审美性生存的追求。楚王与巫山神女梦中相见之后, 这梦萦绕在他心里挥之不去, 神女成了天下至美的象征。在人间的现实生活之中,人们奔走仕途,娶妻生子,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充分享受世俗生活的快乐。尽管世俗的种种情欲在诱惑着他,可他依旧沉浸在自己美丽的旧梦中。

再如《燕台》四首一组诗,从“风光冉冉东西陌,几日娇魂寻不得”写起,表现了春光冉冉而来生命性,诗人被春光打动了以后所引发的一种追寻向往之情。诗中的“雄龙雕凤杳何许,絮乱丝繁天亦迷”,则表现真正美好之遇合终不可得,只有满怀迷惘之情与春日之丝絮同其迷乱。还有“衣带无情无宽窄,春烟自碧秋霜白”,则写有情之人憔悴消瘦及无情之物之凄清寒冷。最后的“今日东风自不胜,化作幽光如西海”,则表现春天已逝,东风无力,百计难留,终乃化作一片幽光而入于西海。9

这首诗歌的意象虽然变幻神奇让人揣测不定,但并不流于随意堆砌。结合诗人一生仕宦不得意,只落得终身栖身幕府的命运来看,《燕台》四诗可能隐含有一世失意的心酸,而这心酸又难以做直接的抒写,于是不得不将其心中的积怨之化作清幽凄迷的意向来做一种隐晦的表达。

诗人的意象选择的意向性,是时代背景与个人际遇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包含着诗人对大环境的无奈与对个人精神追求的坚持,是理想不得实现的悲苦现实、生命体验与诗歌融为一体的独特艺术诉求。诗人寄希望于意象的选择上实现崇高的审美趣味的追寻与现实的平衡。

四、结语

李商隐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世俗与崇高之间, 创造了一个让心灵无限延展的审美空间, 承载着丰富的审美内涵。在空间的维度上, 使得诗的审美意象重峦迭嶂;在时间的维度上,诗的审美意象将过去、现在、未来,遥相呼应,回环往复,新境迭出。正因为李商隐诗歌的审美空间的无限延展升华, 提升了人们的心灵境界, 照亮了人们的心灵, 就象漆黑河流上的灯塔, 虽然夜的黑在一点点吞噬着人的意志, 但它依稀闪烁的光明,给人以希望与慰藉。


参考文献:
[1].叶嘉莹:《叶嘉莹说诗讲稿》[M],北京:中华书局 2008年版,第75-76页。
2.叶嘉莹:《叶嘉莹说诗讲稿》[M],北京:中华书局 2008年版,第74页。
3.刘学锴,李翰:《李商隐诗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4.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822页。
5.同上,第578页。
6.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M],北京: 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032页。
7.同上,第30页。
8.同上,第1078页。
9.叶嘉莹:《叶嘉莹说诗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79-80页。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从《赵氏孤儿》与《忠臣藏》看中日传统“家”制度
下一篇论文:从死亡意象看《末代紧皮手》中恒常与无常的乡村世界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人文历史论文
最新人文历史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文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