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从翻译美学角度比较《瓦尔登湖》两个中文译本的意象传递

时间:2011-06-09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但最重要的一点是有摄人心魄的意象。从翻译美学角度比较《瓦尔登湖》两个中文译本的意象传递。
论文关键词:翻译美学,美感传递,意象
 

一. 前言

人们常将散文称为美文,并将阅读散文的过程比作审美的经历,一篇受人喜爱的散文首先是作者审美的产物,其次才能给读者以审美的享受。散文吸引读者的地方可能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是有摄人心魄的意象。

文学理论中的意象是主体与客体、心思与外物的统一,是审美主体的创造,是作者将心中所想借助文字之力外化成为的外在物象。中国明代文论家王世贞说:“意象外足于象,而内足于意。”文学艺术意象之奇妙就在于“象”虽然具体可被证实,但“意”却会因为读者的体会不同而千变万化,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由于意象这种虚虚实实、亦真亦幻的特点,作为审美主体的作者和读者才可以通过它进行互动交流,从而尽享散文之美。

好的散文家从不会无目的的选择写作对象,他们选择的对象总可以最好地表达写作目的并创造出最为生动的意象,因而在散文翻译中如何传神地传达原文意象,如何还原原作的美感是译者面对的一大挑战,而原文的意象是否得到了正确生动的重现也是判断译文是否做到了“传神”的标准之一。

二.译文对比

《瓦尔登湖》是美国著名思想家和散文家亨利·梭罗(1817-1862)的代表作。 1985年文学艺术论文,此书名列《美国遗产》杂志评选出的“十本塑造美国人性格的书”之榜首。经过一百多年的流传,该书现已成为美国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到目前为止,已经出了一百五十多个版本,被翻译成四十几种语言,成为19世纪美国文学非小说著作中最受读者欢迎的书籍之一。在《瓦尔登湖》一书中,梭罗创造出了许多生动的意象,他笔下的池塘、动物、树林和人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瓦尔登湖》被引入中国以来,已经有了数十位译者对其进行了翻译,每个译本也是各有千秋。本文选取了徐迟(1997年)和戴欢(2003年)的两个译本做比较,对比了这两个译本在意象传递方面的优缺点,并试图总结出一套较为有效的传递散文意象的翻译方法。

例1:The present was my next experiment of this kind, which I purpose to describe moreat length, for convenience putting the experience of two years into one. As Ihave said, I do not propose to write an ode to dejection, but to brag aslustily as chanticleer in the morning, standing on his roost, if only to wakemy neighbors up.

徐译:目前要写的,是我的这一类试验中其次的一个,我打算更详细地描写描写;而为了便利起见,且把这两年的经验归并为一年中国论文下载中心。我已经说过,我不想写一首沮丧的颂歌,可是我要像黎明时站在栖木上的金鸡一样,放声啼叫,即使我这样做只不过是为了咦醒我的邻人罢了。

戴译:现在,我要讲述又一个这类的经历,我打算更加详细地进行描述;为了便利起见,且将这两年的经验一并诉诸笔端。因为我已经说过,我不打算写下一首抑郁的颂歌,但是我要高声啼叫,像清晨立在栖木上报晓的雄鸡一样,只是为了唤醒我的左邻右舍罢了。

作者梭罗在这段话中旨在告诉读者他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唤醒沉迷于物质生活的世人,召唤他们回归自然,净化心灵。但即使得不到世人的理解他也不会沮丧,而是仍然能够充满信仰和尊严。在原文中,为了更加生动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图,作者用了“chanticleer”一词,这个词指神话中的公鸡形象。比较两个译文文学艺术论文,徐译用了“金鸡”一词,而戴译用的是“雄鸡”,两个词虽然语义差不多,但显然“金鸡”更能使读者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威严和神圣,从而更为生动传神地传递了原文的意象。另外,从译文结构安排上看,徐译的“可是我要像黎明时站在栖木上的金鸡一样,放声啼叫”将重点放在了“啼叫”的行为上,而戴译“但是我要高声啼叫,像清晨立在栖木上报晓的雄鸡一样”将重点放在“雄鸡”这个意象本身上了,这样做在传递作者意图方面就稍有逊色。最后从句子结构的组织上看,徐译是“可是……即使……只不过……罢了”,而戴译是“但是……只是……罢了”,相比之下,在表达作者对待世人不理解时从容且坚决的态度方面,徐译中多出的一个“即使”不但更对应原文中的“if”,也显得更加有力一些。

例2: In such a day, in September or October, Walden is a perfect forest mirror,set round with stones as precious to my eye as if fewer or rarer. Nothing so fair,so pure, and at the same time so large, as a lake, perchance, lies on thesurface of the earth. Sky water. It needs no fence. Nations come and gowithout defiling it. It is a mirror which no stone can crack, whose quicksilverwill never wear off, whose gilding Nature continually repairs; no storms, nodust, can dim its surface ever fresh.

徐译:在这样的一天里,9月或10月,瓦尔登是森林的一面十全十美的明镜,它四面用石子镶边,我看它们是珍贵而稀世的。再没有什么像这一个躺卧在大地表面的湖沼这样美,这样纯洁,同时又这样大。秋水长天。它不需要一个篱笆。民族来了,去了,都不能玷污它。这一面明镜,石子敲不碎它,它的水银永远擦不掉,它的外表的装饰,大自然经常地在那里弥补;没有风暴,没有尘垢,能使它常新的表面黯淡无光。

戴译:仲秋9月或金秋10月,这样秋色浓郁的一天文学艺术论文,瓦尔登湖是莽莽林海中一面尽善尽美的镜鉴,它用一粒粒白石给自己镶上镜框,我看那是一些稀世珍宝。再不可能有其他什么会比这一个仰卧天地之间的湖泊如许纯美,如许贞洁,又如许壮阔。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它无需围栏,一个民族隆隆来了,又悄悄去了,玷污不了它的贞洁。这天地间的镜鉴,不会为石击碎;它的水银永远揩拭不掉,历久弥新;它的外框花饰,总被大地辛勤更换。风暴、灰垢无法使它清新姣好的面容蒙羞。

在这段中,梭罗为读者描绘出一片纯洁如镜的湖水,他的语言如此生动,以至于读者似乎闭上眼睛就可以看到那面明亮的镜子。作者在原文中只用了为数极少的形容词,这正表现了梭罗自然、流畅、简洁、明快的写作文风。比较两个译本,不难发现戴译中的形容词明显多于徐译,而且很多都是译者自己加进去的。通过加入诸如“仲秋、金秋、秋色浓郁、莽莽林海、落霞、孤鹜、隆隆、悄悄”这些词,戴欢为原文加入了更加浓烈的色彩,将原本清秀恬静的水墨画变成了浓郁热烈的油画。虽然读者读这样的译文可能会感觉情感更炽烈,但译文与原文风格已经不符。相比之下,徐迟的译文还是保留了梭罗自然流畅的文风,如将“Sky water”译为“秋水长天”,给人一种一切皆在不言中的感觉,像原文一样可以引起读者的无限遐想。但徐译中也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比如“它的外表的装饰,大自然经常地在那里弥补”就没有戴欢译的“它的外框花饰,总被大地辛勤更换”顺畅上口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例 3: Light-wingedSmoke, Icarian bird,

Melting thy pinions in thy upward flight,

Lark without song, and messenger of dawn,

Circling above the hamlets as thy nest;

Or else, departing dream, and shadowy form

Of midnight vision, gathering up thy skirts;

By night star-veiling, and by day

Darkening the light and blotting out the sun;

Go thou my incense upward from this hearth,

And ask the gods to pardon this clear flame.

徐译:翅膀轻展的烟啊,伊卡洛斯之鸟,

向上升腾,你的羽毛就要融消,

悄然无声的云雀,黎明的信使啊文学艺术论文,

盘旋在你的村屋上,那是你的巢;

要不然你是逝去的梦,午夜的

迷幻的身影,整理着你的裙裳;

夜间给群星蒙上了面纱,白天里,

摸黑了光明,遮蔽了太阳光;

我的熏香,去吧,从这火炉上升,

见到诸神,请他们宽恕这通明的火光

戴译:羽翅闪亮的轻烟,伊卡洛斯之鸟,

向上飞腾,翅散翼融,

默语而歌的云雀,黎明的使者,

盘旋在村落群居的上空,那是你的家园;

或许你是了无痕迹的梦境,精灵般地,

飞升飘舞着千妖百媚的衣裙,

给夜星披上轻纱,让晨光柔和淡远,

将白日驱逐其境;快去吧,我的熏衣香,

从炉火中升天,

请求诸神宽恕这清亮的火焰与热情。

本诗选自《瓦尔登湖》第十三章——取暖。本章讲述了冬日梭罗在树林里的生活。为了取暖,梭罗在房中生了火,并将炉火看作了自己的守门人。本诗正是描写炉火所产生的轻烟的。通过多个暗喻的使用,作者将本无生命的烟变幻成了神奇而有活力的生灵。本诗也体现出梭罗非常满足于自己在树林中的生活,即使是在寒冷的冬日,他仍可以生活得轻松快乐。比较两个译文,徐译和戴译都成功地传递了原文的美感和神韵。但徐译更接近于原文的结构文学艺术论文,并且用了一些押韵的字如“鸟、消、巢”和“裳、光”,这种处理使自由体诗更像中国的传统诗歌从而更容易被读者接受。戴欢在他的译文中也做了一些调整,译得更像自由体的散文诗,同样也保留了原文的美感和意象。

三.结论

从上面这几个例子可以看出,散文翻译中意象的传递对全文美感的再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原文意象更易被译文读者接受,译者需要做出一些必要调整,但译者需要把握一个“度”,不应添加太多的内容改变了原文的风格。通过上面的分析,不难发现徐迟的译文更好地传递了原文的意象和美感。虽然戴欢使用的语言更华丽,但他添加的一些信息局限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也改变了原文简洁自然的风格。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为了更好地传递原文美感,更生动地再现原文意象,译者首先必须深刻理解作者的情感并理清原文的风格,在译文中应尽量保持原文的原貌,不做过多添加和诠释;其次译者也应该提炼自己的语言,用最贴切的语言再现原文之美;另外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为读者真实再现原文的文化氛围,体现原文中文化意象的民族特色和艺术效果,从而成功地协调原文文化与译文文化系统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修订本)[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2]傅仲选.实用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3]楼昔勇.美学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刘璇.散文翻译的美学视角[M].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
[5]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从《文赋》谈文学创作之道_创新
下一篇论文:从《圣经》看西方文学_文学艺术论文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