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人文历史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对国民性格的影响

时间:2016-03-04  作者:王雨
  茶文化以儒、释、道三家为主体构成的具有中国传统意味的特色文化之一。总体基调高雅而深沉、博大而精深。然而,三家既有共同点又有独到之处。

 

共同点首先表现在务必于其中求和谐、求宁静。用比喻的方式将中、西方人的性格加以比较,可谓西方人的性格像酒,热烈、奔放、好动,容易激动,甚至好走极端,遇到矛盾往往针锋相对以至于水火不容。中国人的性格则像茶,总是清醒理智的看待世间的万事万物,强调和睦、友好、理解与秩序,讲中庸,遇事沉稳,遇到矛盾不好斗,而是主张“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妥善地解决问题。“君子之交淡如水”正如一杯清茶,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透彻而明朗。三家者中儒家将“中庸之道”引入茶文化,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的友谊,通过饮茶自省,从而既能严格地要求自己又能宽容地对待他人。与儒家的“中庸”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道家主张人与物质、物质与精神不可分割、互相包容。自然而然中国的茶文化吸收了老庄思想,强调天人合一,物质与精神统一。佛教禅宗主张“顿悟”,内心清静无杂念。茶性之柔,茶的宁静与清醒地品味正应其求。再者国人所具有的淡泊旷达、高雅闲逸,举手投足间所表现出的和蔼可亲的性情在茶文化中得到了充分地体现。文人儒士是茶文化的倡导者,他们借茶修身养性、磨砺匡世治国之志,知足常乐,以天下为己任。茶文化在他们当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儒家在茶文化中的独有特点是讲雅致、注重欢乐情调。儒家历来主张积极入世,不论何时何地念念不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时时以“家事、国事、天下事”为主体。饮茶之时更是雅兴高涨、文武张弛、有所作为成为主情调。虽然身处高雅闲逸的饮茶氛围之中,但是儒士内心却是“念念有如临敌日”、“居安思危”、“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薄冰”。这种喜怒不形于色,外在雅致、闲逸,时时刻刻防患于未然的心态是儒士所独有的。自然饮茶便成为他们协调内外、凝神思考的时刻。如此更显示出他们遇事沉稳,讲道德,重人伦的性格特征。

道家在茶文化中融入了明显的超尘思想。道家强调“无为”,与儒家积极入世思想正好相反,避世思想浓重,对儒家思想是个补充。中国许多著名的茶人都有浓重的退隐思想,他们并非逃避责任,而是不苟同于庸碌之人,洁身自好。即使是功成名就者也依然保持雅洁自爱。如果说儒家文化适合贵族士人的口味,那么道家文化则更接近于文人寒士和普通百姓的思想。所以,今天许多高雅之士将由品茶而体味出的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相揉合,成为真正的内儒外道之士。

佛家茶文化具有“苦寂”、以茶助禅、明心见性,以助“顿悟”的特点。虽说求“静”、求豁达、理智方面三家趋于一致,但道人过于闲逸散漫,儒者是有时十分失意时想从中得到片刻的宁静以便达到忘我的境界。只有禅僧在追求静悟方面最为执著。

所以中国茶文化兼容释的静悟、道的驰纵、儒的雅逸,是三家的融合体。今天中华民族的成员所拥有的优良品性,茶文化在其中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茶性柔和,清香飘溢,凝神降火正与中国人遇事冷静,闲逸高雅的品性相得益彰。

⑶筷子文化中的“质朴尚实”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不止于食源的开发,更在于食具的研制。筷子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在食具研制方面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筷”字是由“竹”和“快”两部分组成。如果按照汉字的构造分类属于“上形下声”,由形会意,我们可知制作筷子的主要材料是竹子。今天随着物质材料的不断丰富、科学的迅速发展和技术的有效提高,其加工材料也就不仅仅限于竹子,象牙、玉石、金属以及其它稀有材料应有尽有。看着不同材质的筷子,也许人们最想知道的就是筷子的起始纪年。

对于筷子起始的确切纪年至今尚不可而知,专家学者通过研究调查仅能划定先民发明筷子的大致时间。需要是发明之母,可以肯定地说筷子的起源是由中国的饮食需要而决定的。肉食相对贫乏的客观生存环境使得中国先民以素食为主。与西方食肉国家所使用的餐叉相比,中国人饮食时使用的筷子构造简单,功能繁多,应用灵活。筷子的构造十分简单,是由两根粗细、长短、材质相同的物体组成。但是,构造简单并不是说使用也同样简单。与其它餐具相比,筷子的使用更具技巧性,难度较大。许多刚到中国的外国人士对中国人使用筷子的熟练程度赞叹不已。

筷子从构造到使用体现出中国人民质朴尚实的性格特征。它的简单构造象征着人们的外表的朴实无华,内心却蕴含深意,求实精神深寓其中。

四、中国人性格的塑造特色

每个中国人从开始懂事之时起,长辈就要用礼仪来规范他们的行为。可以说,人生礼仪是伴随着社会文化的形成而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伴随着饮食文化的发展,中国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饮食礼仪,或者说中国礼仪的形成和发展都是由餐桌而来。中国人围桌而餐时讲秩序、重人伦、别主客、分长幼。

这些看似简单的礼仪在塑造人的性格上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些礼仪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成功最基本的条件。长辈在教导子女时,也总是选择在一起用餐的时候,也许只有在这个时候最恰当,“其乐融融”的氛围里即使有一两句批评、教导的话,也是比较容易接受。这样伴随着家长的循循善诱,青少年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更主要的是塑造了良好的性格。

五、结语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虽然饮食文化处于文化的基础部分,但是它在人类社会形成后的礼仪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礼仪塑造了人的性格,尤其是中国的饮食文化更是如此。所以说,中国饮食文化影响着国民性格的塑造,在国民性格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成鸢《 饮食之道: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路思考》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
[2]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朱永和《中国饮食文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5]张岱年 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胡小毅《传统文化与现代养生》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7]欧阳仑《中国人的性格》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浅析《老子注》中的性情关系
下一篇论文:从民族平等看文化相对观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人文历史论文
最新人文历史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文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