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描述了螽斯聚集一方、子孙众多、虫鸣阵阵的景象。这里是以螽斯为喻,表示对多子者的祝贺。严粲《诗辑》曰:“螽蝗生子最多,信宿即群飞。因飞而见其多,故以羽言之。”这三章诗均以蝗虫羽翅起兴,反复表现蝗虫群飞时,展翅奋振的情景,是为第三句铺垫的,也就是说以蝗虫起兴,歌唱这一人家子孙繁盛。正是取此吉祥之意,故宫内还曾经建有螽斯门,意在祈盼皇室多子多孙,帝祚永延。
又《唐风·椒聊》一诗对妇女多子表达了无限赞美之情。诗以花椒多子为喻来赞美女子多子。闻一多《风诗类钞》:“《椒聊》喻多子,欣妇女之宜子也。”可见,当时人们以多子为福,希望多子已成为一种习俗。椒多子,汉朝人将皇后住的房屋称为“椒房”,就是取其多子吉祥之意。
当时人们不仅渴望子孙多,而且还很关注子孙之德,即注重育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公族兴旺。如《麟之趾》就是以麒麟这种仁兽来象征子孙要有贤德。每章第一句都是兴,诗人以麟是仁兽,兴统治者的子孙振振。《毛传》:“振振,信厚也。”《笺》云:“喻今公子亦信厚,与礼相应,有似于麟。”朱熹对此诗释为:“振振,仁厚貌……文王后妃德修于身,而子孙宗族皆化于善,故诗人以麟之趾兴公之子。言麟性仁厚,故其趾亦仁厚。”戴震云:“麟趾,美公子之贤比于麟也。麟之仪表见于趾额角矣,公子之贤则见其振振矣。”《螽斯》亦同,其中“振振”、“绳绳”、“蛰蛰”都是对子孙后代品质的要求。
又《大雅·思齐》中也表现了注重对人的培养的观点:“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古之人无斁,誉髦斯士。”这里指出成人要有好品德,就要从儿童时起进行培养。文王注重培养人才而且永不厌倦,因而当时有很多出类拔萃的人才。这里虽然是对文王重德、注重对人才培养的歌颂,但从中可以看出当时重德育人已成为一习俗。又如《大雅·假乐》在祈求多子多孙的同时,又云:“穆穆皇皇,宜君宜王。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希望子子孙孙永远做天下的君王,必须具备好的美德。这里将美德与功业紧密联系起来。可见,中华民族崇尚宽厚仁德,自古已然。
《孟子》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以宗法制为根基的古代中国,生儿育女始终非常重要。因此,用来满足人们繁衍后代,家族兴旺的吉祥物也源源不断地涌现,像上文中提及的芣苢、螽斯、麒麟、花椒等,取其多子(或多籽)的含义,无论是在统治阶级内部,还是民间百姓之家,无不是为了求得多子多福、子孙昌盛的好运。
参考文献
1 朱熹.诗集传【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2 陈子展.诗经直译【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3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M】.北京:三联书店,1982.
5 徐华龙.国风与民俗研究【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