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霍华德别业》和《印度之行》意象的一致性_福斯特-论文网

时间:2014-03-12  作者:瞿云婕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爱·摩·福斯特两部代表作品《霍华德别业》和《印度之行》中主要意象的分析揭示出这两部小说意象体系的内在联系。这两部小说的意象在文本形式上具有互涉性,在内容上都包含了二元对立因素,充分体现出福斯特的二元对立哲学。尽管这些意象和其象征意义之间仍有不和谐之处,从这两部小说意象体的相互关联中仍然可以看出福斯特小说创作中现代主义倾向的特点。
论文关键词:福斯特,霍华德别业,印度之行,意象,二元对立

E·M·福斯特(1879-1970)是公认的20世纪英国最重要的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之一。但我们却很难将他归类,他是英国文学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转变时期的一位作家。有评论家认为:“他在技巧上堂堂正正地恢复正宗。……他就是这样,用他自己的音调、语气,按英国的老传统讲述故事;这种传统始自菲尔丁而终于――我们不妨可以说――梅瑞狄斯。”但现在的评论界倾向于把福斯特看作“现代象征主义者”。认为“就美学而言,在乔伊斯和沃尔夫所关注的东西和福斯特所关注的东西之间有着充实的亲缘关系。”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看,福斯特的小说都体现了某些现代主义特征:“他在小说中借助于节奏、意象、象征、神秘气氛等来表达难以用文字捕捉的感情、氛围和心绪。他使自描式的写景带上强烈的象征意义。他的作品表面上看来流畅易读,但含义费解,难以捉摸。”这种现代主义倾向比较明显地体现在了他最为成熟的两部作品:《霍华德别业》(1910)和《印度之行》(1924)当中,我将从意象的角度入手来分析这两部小说。庞德指出,意象不是一种图象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杂经验,是各种不同的观念的联合。可见,意象与思想密切相连,而这两部小说体现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作为《霍华德别业》扉页题言的“只有联接”(onlyconnect)在《印度之行》得到了继承和发展,作者不只是在寻求不同阶层、现代与传统、人与自然、个人与家庭之间的联接,还要发掘出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甚至是理智与情感、人类与宇宙之间的联接。

1、意象形式上的联系

从《霍华德别业》到《印度之行》,我们可以理出一条意象发展并复杂化的线索。

首先看《霍华德别业》。利维斯在评价这部小说时说:“作者在这本小说中所取得的成功仰赖于他在陈述他的结论时成功地运用了象征、形象和由文字构成的活动与冲突。”我将这部小说中的意象进行归纳整理,大致分为四组:自然意象、非自然意象、人物意象、抽象意象。自然意象包括霍华德别业、榆树、干草等,霍华德别业虽然是一所老屋,但是因为它与周围自然环境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并且象征了人与自然的联接,因此我将它归为自然意象;非自然意象有汽车、枯草热、书籍、宝剑等;人物意象有威尔考克斯夫人、海伦和巴斯特的孩子等;抽象意象可以归结为类似的短语如由“电报和愤怒”组成的生活、人内心深处的“惶恐与空虚”、我们脚下的“无底深渊”等。

这些意象在《印度之行》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上的文本互涉性。比如《霍华德别业》的中心意象是霍华德别业那所房子和旁边一直守护它的榆树,象征着与商业文明和工业化相对的一种宁静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以及英国的传统精神遗产――对家和根的追寻。这一意象在《印度之行》中扩展为代表整个宇宙的印度以及作为印度和宇宙象征的马拉巴山及其岩洞,表示与英国和西方理想主义相对立的神秘而混乱的宇宙性力量。海伦在《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中听到的在事物深处的“惶恐与空虚”在《印度之行》中则具象化为马拉巴山洞中虚化一切意义的回声。在《霍华德别业》中象征着与大自然相联系与融合的干草在印度之行中变成了象征永恒印度丛林的黄蜂的意象。在《霍华德别业》结尾处代表三个阶级的联合以及作为英国传统文化继承者的那个新生的婴儿发展为《印度之行》中重生的爱神“黑天”,可见,在两部小说中,福斯特都把联结和融合的希望放在新的生命的诞生上。

2、意象内涵上的一致性

福斯特总是以一种二元的形式组织自己的素材,这种形式因在象征意义上具有一致性的人物、背景和事件之间的相似而获得了加强,但很少有人注意的是福斯特小说中的意象也包含了这种二元的形式。特别是在《霍华德别业》和《印度之行》这两部小说中的意象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包含着对立的因素,表现出作者悲观与乐观相结合的二元性哲学。大多数评论家都认为:“《霍华德别业》似乎比《印度之行》更为乐观,也许还更充满柔情。……另一方面,《印度之行》显然标志着作者更为成熟、更为现实、也更为悲观的态度。……如果说书中有什么希望存在的话,那也只是对未来的一线渺茫的希望,而且只是暗示,绝无明言。”但是,仔细分析这两部小说中意象的内涵,我们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首先,《霍华德别业》中即使象征希望的意象却包含了很多悲观的因素。霍华德别业是小说的中心意象,如同《印度之行》的第一章,小说通过海伦·施莱格尔写给姐姐玛格丽特的两封信引入了这部小说主要的人物、意象以及主题。在信的第一段,海伦就介绍了那所“古老而精巧的红砖房子”以及守护着它的挺立在花园和草地边界上的那棵巨大的老榆树。玛格丽特在参观霍华德别业时体会到:“正是在这些英国农场中,而不是在其他地方,一个人才可能坚实地看待生活、窥见生活的全部,同时看到生活的短暂无常和永恒的青春,联接――不带痛苦的联接,直到所有的人都变成了兄弟。”在这里,福斯特提出了一种联接的方式――乡村生活,并认为那是各种价值的源泉。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苏轼诗歌的雨意象研究-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论霍小玉形象的悲剧性_社会悲剧-论文网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