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处于动态的翻译过程中的‘关口’,又处于整个交流的过程的始终并且和ST作者进行了两次对话”、“译者是重要的的‘中间人’或‘协调人’,否则双方的交流可能会出问题”、“译者经‘二次解读’产生TT2后,还应有‘校对’。这既是翻译过程的步骤之一,又可理解为‘二次解读’的延伸”。不难看出:在翻译实践中客观存在循环解读,且不仅是对原文本(ST);每次对文本的解读都是在原解读基础上的深化和具体,以达到译者角度的对文本最大接近,以利于下面的译出处理。
首先,以诗歌翻译课堂教学为代表,看阐释学下解读过程的“循环解读”:
Aseekeroftruth
Follownoway
Asallwaysoftenleadwheretruthishere.
译文1:追求真理
不必去循路
在这儿所有都通向真理。(笔者参译)
译文2:真理追求者
不寻求人之路
其就是真理所向。(笔者参译)
在对原语文本(ST)的解读中,同样的语言符号,但不同译者或同一译者特定历史解读;及整体与局部等的循环解读过程而出现了不同结果。首先对原诗的语用语气的推敲中,译文1的语气似乎没有译文2那么强烈或明显,“呼唤真理的追求”。译文1中译者理解为第一行“追求真里”和第二行“不必循路”,或“不必循路”(第二行)和“在这儿所有都通向真理”(第三行),分别理解为追求真理不必循路和所有路都通向真理(或追求真理不循路就是真理);译文2中第一行“真理追求者”和第二行“其就是真理所向”;或“真理追求者”(第一行)+“不寻求人之路”(第二行)和“其就是真理所向”(第三行)这分别为真理追求者就是真理,或真理追求者不寻求他人之路就是真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译者不断对原文的深入理解,即“循环解读”的结果。
还有对“way”的解读,可以是path,road,highway等,也可以是各种“途经”。可以“前人之路”也可是“独辟蹊径”译者需要考虑何种理解选择。这儿也包括了译者的前结构及前理解。
还有对“here”的解读,在原文中的位置很特殊,它可以是:
(1)As|allwaysoftenleadwheretruthis||here
(2)As|allwaysoftenlead||wheretruthishere
这里,here的位置划分会导致不同的解释,从而不同的译出处理,这里我们不去比较何种翻译比较好,我们可以进一步解析原文诗,就根据不同的理解“her”的位置和“way”的意思在此理解我们会发现:这首诗本来就是一首歧义诗,原诗作者本来意图就是让译者/读者在歧义中寻找乐趣,他(她)们会因为寥寥数语有不同的发现而微笑或颇有成就感?这也就是原文作者的意图。
进一步,翻译过程是一个极富思辨性的过程,我们无法彻底揭开思维本身的秘密,但根据Pound的翻译理论及他的意象诗歌理论,我们可以进一步证明翻译过程中“循环解读”的存在性和重要性。从他的理论中,诗歌创作应该直接面向“意象”本身,那么同样译者所真正、直接的翻译对象也应该译者对原文本的解读“意象”,而对意象的处理过程也就是解读源文本的过程,如下:
Inastationofthemetro
Theapparitionofthesefacesinthecrowd;
Petalsonawet,blackbough.
译文:隐约不定人群中的脸,
黑色潮湿树枝上的花瓣。(笔者参译)
我们首先应该了解这首诗是笔者从一日常生活邂逅而作,开始有几十行,后几经修改才“差强人意”,但其解读却并非貌似简单。根据Pound的理论,在解读过程中,首先“appriation”的理解,它原本是之死去的人灵魂不断出现在人的眼前,这里给人一种飘忽不定的基调,及下文的黑暗潮湿的树枝,暗示当时伦敦或是其他地方的阴暗不明的环境,我们可以想像黑暗,飘忽不定闪现在我们脑海中,没有一点生机,简直恐怖;而在此同时,作者却发现啦拥挤的“地铁站里人的脸”和“…花瓣”,脸和花瓣给人的感觉是圆形柔和的,温暖可爱的,给人以希望的,美的。以上两种意象交合在一起,是一种什么效果?第一、在阴暗的,潮湿的地方可以发现美,那世界何处不可称其为美;第二、灰淡中,只要你有善以观察的眼睛,美就在你眼里,在你心中;第三、只要你对生活充满心,美就会出现在你的周围等等。通过对原诗的不断解读交流我们会有不同的理解出现,而获得不同的解读。不同译者理解的前结构不同,及特定历史的解读给予了文本解读具体的历史性和创造性。
上述分析,我们谁也不能肯定的说它是一次完成的,随着译者不断的解读,译者对译文可控性也就越大,这也是翻译实践证明的事实。藉此,译者对ST进行的解读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其结束需由译者的处理需要而决定,即特定历史性;这导至了实践中“文本解读”具体的假设性从而导至翻译目标读者的假设性;那么,在翻译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不同层次的地解读及增加译者解读兴趣,以加深理解翻译的特定历史性。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