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人文历史论文

探视阐释学角度下翻译中“文本解读”的教学_认识论-论文网

时间:2015-03-30  作者:涂叙鹏

论文摘要:译者的对文本的解读不是一蹴而就的。从认识论角度,其实质是对客观文本实体的认识过程;根据翻译实践,它是实现翻译目标的前提。本文就“翻译解读和哲学认识论的结合”的阐释学提供“文本解读”的理论依据,加深译者“文本解读”理解,即译者对文本的解读无限性和具体历史性有机的结合。以为翻译实践及教学提供有益参考意见。
论文关键词:翻译教学,认识论,阐释学,文本解读

一、问题

翻译自身是个复杂过程,包括翻译一般程序,“具有计划性和阶段性;包括翻译的思维过程,具有译者的思维的个体性和创造性。”其过程来言,有广义翻译和狭义翻译(前者的实施阶段)。从哲学角度,翻译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据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其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阐释学(Hermeneutics)是两者结合的具体体现,就此,本文结合翻译教学对“文本解读”实质及其重要性做一试探性分析,以有利于翻译实践与教学。

二、阐释学

阐释学是由西方经文的阐释始,并经赫尔德、海德格尔、伽得默和利科等人的阐发而来的方法论科学,后被引用到翻译研究中。简要介绍如下:

第一、关注历史诠释。不只着眼于对“经典”的一般的意义释义,而是将意义置于“历史语境”中加以透视和诠释。

第二、关注实践取向。Hermeneutics来自古希腊文,意思是“通过说话来达意”,因此它本身就具有动态意识:用清晰的话语表达尚不清晰的意义。…其主体包括理解、解释和应用,应用正是理解和解释的落实之处。

第三、关注整体把握。认为“语言表达人类的全部经验”,因此应该摒弃片面性,整体是存在的形式。具体包括:1、释义思考的整体性。理解依仗语言,而语言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涵盖意义与声音的统一、个体(局部)体现和整体体现的统一。2、释义过程的统一性和整体性。释义是理解、解释和应用的整体性过程,其中理解是基础,在语言的和非语言的心理层次上实现,它源自并居于主体的内部,是对意义的体验和领悟;解释则是一种语言的表达,…理解的“前结构”和“前理解”,“前结构”旨在说明主体赖以进行理解的基础条件和前提。前结构对人而言具有事实性“facticity”。前结构顾名思义具有形式形态,其中包括“前拥有”,指主体对理解对象已经“有所知晓”即已知的东西,其次是“前见解”,指主体已经“有所判断”即已领悟的东西,“知”以后的“断”。是“前把握”,“有所知晓”和“有所判断”的结果是“有所把握”,即有认识从而有所预见。3、释义维度的整体性。历史语境、历史意识和视界融合的统一观和整体观。认为人的意识总是历史关联,形成“际遇状态”,理解从这种际遇状态开始,于是历史语境使人们产生历史意识,二者互为因果。释义活动中确保历史有效性,是一种历史行为;“历史地”理解文本,就是要在解释活动中确保历史有效性,以达致理解、排除误解,这种意识被称为“效果历史意识”。

第四、关注循环运动。坚持“释义是一种循环的动态行为”。按照施莱马赫等的观点,“部分必须置于整体之中才能被理解,而对部分的理解又(反过来)加深了对整体的理解,部分与整体在理解中互为前提、相互促进,形成了理解的循环运动”;所谓“循环”是部分与整体、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循环:这就是说,理解必须在文本的局部与整体之间周而复始地进行,才能获得。

原文(ST)作为一个可以“独立的生命体”翻译过程中,其各个层面不是一次性展现,及译者自身构成而有不同的解读;而译者也不可能把客观实体完全的理解才着手翻译,解读有特定的历史性。

三、阐释学的译者“文本解读”

简言之,“译者之解读”指译者对文本的有目的性处理。据Newmark的说法,原则上,基于对原文的理解而进行的翻译分析是翻译的第一阶段。解读原文本目的有:一是理解文本内容;二是译者的角度分析文本;其实质是一个逐步解读过程(generalreading和closereading)。Nida在讨论翻译程序是曾论及重要因素中指出,翻译的基本程序有四个步骤:分析原文;把原文转换成译文;重构译文和检验译文。这里的“分析原文”即解读原文,也是细致处理词位的各种意义、句法关系和篇章结构等。Bell把翻译过程描述并将其分成三个主要阶段:句法处理、词义处理、语用处理。这三个阶段均涉及分析和综合。根据认识论的原理,译者的解读也是一个认知过程,因为翻译过程是通过认知来加工并重构信息的,这一过程中的解读涉及译者的认知能力(认知结构和认知判断)。又据国内外翻译学者对翻译过程及程序的描述,‘解读’只出现在整个翻译过程的开始。Nida‘检验译文’的做法,可理解为(最后)请人解读”。事实上,这里不仅包含“二次解读”的必要性,如果时空的允许的话,解读可以这样循环深化下,而此时则注重读者和原文本(ST)的结合解读。正如Newmark曾提出过“TheLastReadig”,这并非指翻译最后阶段的“最后解读”,还有对“二次解读”的解读,直至理论上的“循环解读”。

“追求更为完美的近似”为各种不同翻译工作的不懈努力的最高准则,其中可见译者的“循环解读的重要意义。“1、ST(语言+文化)/作者—2、一次解读/解码(作为ST读者+译者)—3、编码/转换—4、TT1(语言+文化)/一次解读(对话)结果—5、二次解读/解码(作为TT1读者+译者)—6、重新编码/转换—7、TT2(语言+文化)/二次解读(对话)结果—8、校对(译者+校核(译者/校核者)”。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我的父亲遵循爱的法则为人处事》中E.E.卡明斯对爱的理解-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俗世奇人》是民俗,还是传奇?_津味-论文网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人文历史论文
最新人文历史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文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