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薛道衡诗歌对庾信诗歌的接受—以《昔昔盐》为例-论文网
论文关键词:薛道衡,诗歌,诗歌,接受,昔昔盐
庾信文学北渐有时,然而北朝文学对其深度吸纳融化直至薛道衡、卢思道西入长安以后才真正完成。这无疑是一次文学的“南北融合”,但就其实现方式而言,它又是一种文学上的“东西交流”。庾信文学之所以在日后能够“启唐之先鞭”、“导四杰之先路”,正是由于有薛道衡、卢思道这样一批庾信文学接榫者的存在。而成就他们接榫者角色的,正是他们代表的邺下文人集团与庾信所代表的长安文人集团(北周平北齐时,庾信等江左文人入长安已23年之久,故本文亦以长安文人目之。)在文学上的“东西交流”。通过这种交流,北朝文学全面吸纳江左文学圆融意境的构建、自然如流的用典、亮丽华美的词语等特点,同时对本土文学“词义贞刚”的特质进一步扬弃,达到了“文质彬彬,尽美尽善”的高度。这既是北朝文学一次完美的蝉蜕,又标志着北朝文学对梁陈宫体的全面超越。
北齐末期的国运江河日下,而文学却如日中天。邺下聚集了一大批有才华的文人,他们以杰出的文学实践,成就了北齐文学对陈朝文学的全面超越。而北周在平北齐前,长安文学尽管有较大发展,但如果除却江左入北文人、洛阳西渐文人不计,有成就的关陇本土文人并不多。江左入北文人的衣食父母宇文氏兄弟如宇文逌、宇文招、宇文邕尽管与庾信者流“夙期欵密,情均缟纻,契比金兰”,其文学一依江左体式,但是西部本土文学积累不够,文人文学素养毕竟太低,难以涵容吸纳如庾信文学一般的意境浑融、笔力绮艳的作品。即使是洛阳西进文人,他们也不具备全面批判吸收江左文人才学的能力。于是对这批江左文人文学深层次、理性批判吸收的任务,历史性地落在了邺下西进文人身上。
北周平北齐后,薛道衡西入长安,最终成为“隋代艺术成就最高的诗人”。但论者很少具体研究其艺术成长的轨迹。唯有曹道衡先生曾对薛道衡诗歌学习江左诗歌进行过考察,用以说明他在长安“更多地沾染了梁陈文人靡丽纤弱的文风”的事实。但时至今日,并没有学者系统地对薛道衡如何吸收江左诗歌艺术作具体分析。这样的状况下,一方面使得这一传统观点显得证据不足;另一方面,我们也的确看不到庾信等江左文人具体影响北朝文人的流变轨迹,从而使得庾信为代表的江左文人对北朝诗歌的影响的论述流于泛泛之谈,不着实际。
基于此,本文欲以薛道衡的《昔昔盐》为例,析出薛道衡诗歌学习江左诗歌,尤其是庾信诗歌的具体方式。亦在对庾信文学“启唐之先鞭”、“导四杰之先路”的提法作一实质性注解,旨在说明唐诗的繁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薛道衡对庾信诗歌的吸纳模式,正是其中一个渐进性的典型范式。(以下诗皆自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文皆自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昔昔盐
垂柳覆金堤,蘼芜叶复齐。
水溢芙蓉沼,花飞桃李蹊。
采桑秦氏女,织锦窦家妻。
关山别荡子,风月守空闺。
恒敛千金笑,长垂双玉啼。
盘龙随镜隐,彩凤逐帷低。
飞魂同夜鹊,倦寝忆晨鸡。
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
前年过代北,今岁往辽西。
一去无消息,那能惜马蹄。
《昔昔盐》,隋、唐乐府题名。盐,即艳,曲的别名。明代杨慎认为就是梁代乐府《夜夜曲》。这是一首闺怨诗。荡子远行,思妇悲叹。这首诗中的思妇形象更近于萧绎的《荡妇秋思赋》和庾信的《荡子赋》。前四句写春末夏初景物,引出思妇。接着四句用旧事喻思妇守空闺。再用八句写思妇的悲苦情状,妙在用景物的衬托,把思妇的思念之切活画了出来。最后以问句作结,内心的埋怨之情表露无遗。这首诗同其他闺怨诗一样,并无多少新意,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是当时传诵的名句。牖暗,梁空,蛛网悬挂,燕泥落下,在工整的对偶和确切、形象的语言运用中,把门庭冷落的情况以及思妇极端凄凉悲苦的心情完全表现出来。传说在大业五年(609),薛道衡将要被处死时,隋炀帝问他:“你还能写‘空梁落燕泥’这样的诗句吗?”由于隋炀帝忌薛的诗才而特别提出这句诗,因而使之传为名句。这两句诗可用来形容人去楼空、好景不常这类景况。《昔昔盐》作为薛道衡的代表作,其风格就颇近梁陈。
先看前四句“垂柳覆金堤,蘼芜叶复齐。水溢芙蓉沼,花飞桃李蹊。”
张衡《西京赋》云:“周以金堤,树以柳杞。”萧纲《长安道》云:“垂柳拂行轮。”马融《广成颂》云:“纯以金堤,树以浦柳。”王筠《和吴主簿春日》云:“卷葹心未发。蘼芜叶欲齐。春蚕方曳绪。新燕正衔泥。”刘孝威《和帘里竹》云:“芙蓉池畔涵停影,桃花水脉引行光。”庾信《陪贺幸终南山和宇文内史》云:“圆阙两芙蓉”、《和宇文京兆游田》云:“芙蓉即奉杯”、《登舟中新阁》云:“石作芙蓉影”、《奉和赐曹美人》云:“芙蓉宜熟看”、《奉和初秋》云:“灵蔡上芙蓉”、《咏画屏风诗》云:“遥望芙蓉影”、“百尺芙蓉堂”、“暂对芙蓉池”、“芙蓉承酒杯”。又庾信《咏画屏风诗》云:“云度三分近,花飞一倍低。”齐王融《临高台》云:“花飞低不入”。
从以上比照来看,道衡此四句之第一句主要化用张衡赋中意象“金堤”与“柳”的组合,第二句是对王筠诗“蘼芜叶欲齐”的借用。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