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女性价值的回归
从字面上来看,诗歌的内容十分简单明了,非常符合现代语言那种概念式的结构特征,没有任何形象化的意象,没有用来点睛的典故,没有任何特殊的句式,甚至除了最后一行结尾处的“陌生”二字,所有的语词都略去了感情色彩。一切就像日常交际一样,稀松平常。然而就是这样一首通俗小诗,综合了各种宏大要素,浅入深出,将女性符号、伦理指称、时代标签等微妙融合加入到诗歌情境里,带给读者一种认识上的自觉回应与警醒。这是一首属于中国现代的诗,实际上更是一首属于世界的诗,这首诗的态度与技巧,及其对传统的运用,以一种含蓄的亲近,贴合了后现代的风行标,无声无息的呈现了后现代时代精神与思想潮流。诗身上附庸的诗意,异常坚定的昭示着:消解。
然而,本诗并没有陷入后现代写作对终极价值追求的虚无中,陷入语言的碎片化、暴力游戏中。我们与其说诗人是在娴熟机智的语言叙述中巧妙的消解传统母亲形象,不如说诗人是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消解母亲所代表的那种机械单调的生活方式和“只求付出不求回报”的传统道德价值方式。我们在诗人一声声看似冷漠的质询中,体验到的是另一种形式的回归:在陌生化的冷漠语言形式中涌动着激烈的内在情感,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有——爱。
因为爱是那么深切,才能如此自然地顺手拈来般展现日常生活中的母亲的形象;因为爱是那么深沉,所有才会沉痛地决绝着,要还原母亲作为女人的身份,打破曾经以“爱”的名义附加在母亲身上的沉重的道德文化符号。“一首好诗:是让人微微仰视,又深深懂得;是好文字中,有大情怀。”尹丽川如是说,而《妈妈》这首诗中的大情怀,就是在“爱”的暗涌中疾呼女性应该关注自身、应该拥有新的生存价值。消解传统的女性生存方式与价值方式,并不是消解价值本身,相反,诗人企图通过这种消解,达到建构新的女性生存方式与价值方式的通途。
参考文献
1 本文《妈妈》的引文出自:尹丽川.妈妈.明天[J].2003,第1期
2 本文《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呵、母亲》、《献给母亲的方尖碑》的引文出自:舒婷.舒婷的诗.[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3 本文《母亲》的引文出自:翟永明.女人.[M] .桂林:漓江出版社.1986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