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人文历史论文

浅析尹丽川的诗《妈妈》_女性身份-论文网

时间:2015-02-10  作者:鲍宇琪
是相知而无需语,还是隔膜得无法言语?我们还可以继续猜测与阐释下去。诗的结尾日常生活场景继续呈现,“当我在回家的路上瞥见/一个老年妇女提着菜篮的背影/妈妈,还有谁比你更陌生”答案显而易见,沉默是因为陌生因为无言。

诗中出现的人与物,既不同于舒婷诗中与母亲形象并存的诸多崇高伟大的传统诗歌意象群,如“花、海、黎明”,又不同于翟永明诗中独具特色的“黑暗意识”意象系列,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人与物:我、你;一个女人、另一个女人;老太太、扇、妇女。然而,老太太是“空虚的”,扇是“废弃的”,妇女是“老年的,提着菜篮的”,最重要的是,这就是那“一个女人”——妈妈。

(二)、“身份还原”带来的陌生化审美效果

在这些看似最为寻常的日常人与物、日常对话与日常生活场景的简单组合与直观呈现中,我们获得的却并非是习以为常的形象(母慈女孝)和情感(感恩母爱)。诗人将澎湃的情感隐藏起来,将习以为常的形象与情感打碎,而后重新组合呈现出来,我们顷刻获得一种全新的审美感受。我们看到:曾经“美丽”“水性杨花”的母亲,变得苍老、空虚;对奉献的母亲,作为女儿的“我”不是空发抒情聊表感恩,而是在表面上的冷漠回应中发出质疑与反思。

正如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什克洛夫斯基所说的:“艺术的目的是使你对事物的感觉如同你所见到的那样,而不是如同你所认知的那样。艺术的手法就是使对象陌生化。”诗人依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不对“母亲”的形象做任何想象与修饰,只是将“母亲”的形象在日常生活场景中组合重现,传统创作中附加在母亲身上承重的道德负担便自然脱落,母亲首先被还原成为一个“女人”。

这正是零度写作手法所产生的独特审美效果,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与思考审美对象。因为任何的艺术手法都无法成为创作与批评的最高追求与最终目的。潜藏在本诗表层艺术手法背后,起支撑作用的深层结构便是诗人作为女性的自我主体意识,而这恰好正是我们应该去挖掘的意义所在。

二、女性价值的呼唤

母亲在被还原成“女人”的同时,作为女儿的“我”实际上也获得了“女人”的身份。因为诗中“妈妈”与“我”,即“一个女人”与“另一个女人”的区别有时候是模糊的,甚至是合二为一的。诗人常常也在恍惚中质疑,也许“妈妈”就是另一个“我”。诗中“我”与“妈妈”身份的自觉或不自觉的混淆,实质上,正是诗人在对个体生存价值进行思考、在对生命的成长、继承表示极度困惑与不安的情感的深层体现。下文将通过分析本诗对“反复”手法的巧妙运用,解析诗人隐藏在诗行背后的对女性价值的强烈呼唤。

“反复”,是诗歌中常见的现象,它是诗人抒发情感的方式,而通过语言形式体现出来。所谓反复,是指诗的段落之间有相同或相近的诗句,造成一种连环效果,一层一层地、层层递进地抒发感情。如北岛的诗《是的,昨天》,共四段,每段末尾一句都是“是的,昨天”。诗歌具有一唱三叹的特点,所以运用反复手法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已经形成一种套路,一般性的运用已经使人觉得不新鲜。然而,《妈妈》这首诗里运用了反复手法,但是与以往诗人的用法却不一样。

(一)、在反复中产生关联:

这首诗中有三个反复,即“活着为什么”、“妈妈”、“另一个女人”。

来看第一个反复:见诗开头的那段对话“十三岁时我问/活着为什么你”,很明确,这是作为女儿的“我”在问;“你活着为什么又/你的双眼还睁着”,这句表达却相当模糊,我们很难确定是“我”在问,还是“妈妈”在问。或许在这一瞬间,诗人模糊了“我”与“妈妈”的界限,二者同为女人而存在。本文选择的理解是“妈妈”在问,“我”在回答,即女儿说“因为你还活着,所有我还活着,我为你而活着,我就是你。我们互为彼此而活着。”显然,这第一个反复是出现在两个问句中。

第二个反复:“妈妈”在诗中出现五次,除了第一次,其他四次都是出现在反问句中。

第三个反复:“另一个女人”在诗中出现两次,即“一个女人/怎么会是另一个女人/的妈妈”和“为了另一个女人/你这样做值得么”也是出现在反问句的语气中。显然,“另一个女人”就是作为女儿的“我”。

由此,“妈妈”与“我”都是反复出现在一系列的反问句中,“妈妈”与“我”都困在“活着为什么”的反复追问中。在这种反复背后,我们可以追寻到的联系是:曾经的你就是现在的我,因为我们“带着相似的身体”,因为我们都是女人都“美丽”“水性杨花”,更可能“我就是你——妈妈”。然而,这种发现让诗人陷入深深的困惑与不安中。因为现在的你却是个“空虚的老太太”、“废弃的扇”、“提着菜篮的老年妇女”。那么“我”的将来是否也会和你一样呢?

(二)、在关联中发出诘问

在瞬间的恍惚之后,诗人发出一连串的诘问。“一个女人/怎么会是另一女人/的妈妈”,“我该做你没做的事么/妈妈”,“你这样做值得么”,“什么能证明/是你生出了我,妈妈”,“妈妈,还有谁比你更陌生”。这一声声干脆响亮的质询,传递出的是有着强烈的女性独立意识的诗人,对女性个人生存价值的呼唤,对传统家庭主妇式生活方式的怀疑与价值追问。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再议《牡丹亭》中的杜宝形象_杜丽娘-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平淡叙事中的命运探索_幽静-论文网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人文历史论文
最新人文历史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文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