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管理 >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人才外流:发展中国家的失与得_人力资本

时间:2013-07-03  作者:佚名
二、人才外流对发展中国的影响

1.人才流失制约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Todaro and Smith (2006)认为大量的技术人才永久外流,不仅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失去大量的珍贵人力资本,同时成为未来经济进步严重的制约[5]。Michel Beine 等人(2008)[6]通过实证得出以下结论:如果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占总人口5%以上且受高等教育人口中移民率超过20%,则人才流失对本国人力资本的增长产生负面影响。人才流失还对社会稳定平衡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例如,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1000个病人至少需要2.3个医疗工作者(包括医生和护士),而印度只有1.9人。自1956-2002年,印度最好医学院“全印医学院” 56%的毕业生移居国外。到目前为止,印度约有6万名医生在国外从业,这个量占国内医生总量的10%,由于印度的经济贫困和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不足,致使印度的平均寿命和婴儿成活率低于发展中国家一般水平。

2.人才断代,制约经济创新活力。移居国外并能站稳脚跟的人才往往是本国最优秀的人才,这是因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要在国外生存下去必须具有非常强的科研能力或者工作能力,流失的人才往往是国内同领域内的佼佼者,他们是流出国最活跃的生产要素论文的格式。发达国家的人才筛选机制具有“掐尖效应”,引入他国优秀人才增强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降低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拉大发展中国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科技水平的差距,这就是所谓的马太效应: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有的发展中国家国家因其顶尖科技人才外流致使本国的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发展缓慢甚至无法开展。据统计, 1997年我国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博士生导师, 88%的年龄在56岁以上, 首都高校有29位中科院院士的平均年龄超过了70岁,人才断代的情况明显凸显出来。

3.教育补贴成本无法收回。发展中国家家庭和个人并没有全部承担教育投资,有很大部分投资是政府承担的。如果成才后到国外工作,就相当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教育提供补贴,教育投资产生的红利由发达国家占有,而发展中国家独自承担教育补贴成本。

以上几点是人才流失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影响,有的学者认为人才的国际移动不只是一个零和博弈,发展中国家也可以从以下几种情况中受益:1)国外汇款。如果外流人才将国外工资收入的一部分汇回国内,发展中国家国家可以获得不少的外汇收入,例如孟加拉,每年可以收到20亿美元的海外移民汇款,这是本国第二大外汇收入,这些收入可以用于经济发展的投资。但是当移民举家迁往国外后,发展中国家能够收到的国外汇款有限,从人才外流中获取的收益很小。2)人才回流。如果在发达国家留学和工作的移民能够返回本国,就能增加本国人力资本的供应,带回最珍贵最新的科技发展信息和新知识,提升本国的科学和技术实力。台湾新竹科技园和印度班家罗尔软件科技园吸引了大量的海外回归的高技术专业人才,他们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3)渠道沟通。外流人才可以利用自己的个人关系网络为流出国在经济贸易、科技文化活动等领域内架通与流入国合作的桥梁。

三、人才外流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

1. 早期研究以Bhagwati and Hamada (1974)[7]为代表,他们认为,如果国内人才对社会的贡献大于其边际产品,外流就会对流出国福利产生负的外部性,在政策上发展中国家应当对移民征税或者由流入国代其对流入人才的收入征税以弥补他们的损失。

2.自80年代中期以来,新经济增长学派从人力资本和知识的功能和特性发,分析了人才流动的原因,但是在谈到人才外流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时,他们均认为人才外流单方对流出国家有害。他们对技能与知识的差异进行了细微的区分(见表1),并寻求人才外流的动因,下面是他们的基本观点。

表 1:新经济增长理论中技能与知识的差异

 

 

技术可行性

法律可行性

技能

◆ 竞争性

◆ 要素有界

◆ 嵌置于个人

知识

◆ 非竞争性

◆ 要素无界

◆ 非嵌置于个人

完全排他性

人力资本

特定知识

(内部人知识)

部分排他性

可移动技术人才

(跳槽者)

特定技术

(专利)

非排他性

 

 

基础知识

资料来源:Thomas Straubhaar'InternationalMobility of the Highly Skilled:

Brain Gain, Brain Drain or Brain Exchange,2000。'

1)人力资本(或称技能)与人具有不可分割性,人力资本具有竞争性,其所有权能够排除任何不付费或者付费不足的的单位和个人对其使用,因此技能作为私有品,其承载者通过要求较优的收入和工作条件内化人力资本的收益,这是人才外流的主要内因。2)知识并不嵌置于个人,具有非竞争性。除了内部人知识可以完全内化外,对于非公司特定的一般知识大家无需付费就可以使用。对于获取诸如专利等知识只能部分内化,即知识生产的投资人只能部分收回知识所创造的全部价值,其余部分被其他企业和部门无偿占有。无法内化的知识会产生一个正的外部性(溢出效应),这个外部性将以规模报酬递增的形式对一国经济长期增长产生积极作用,这正是发达国家吸引人才的原因。3)由于个人在创造知识时以其技能为基础,知识和技能无法严格分开。当知识的转移受到限制时,但是通过挖走人才而利用其知识,新雇主可以从中获益。4)使用技能可以将知识转化为产品或者服务,但是这种情况的出现在地域上是不均衡的,最容易出现的地点是企业和研发人员集中的地区。发达国家是人才集聚的中心地区,发展中国家是人才集聚的外围地区,人才流动的规律是从外围流入中心,这种流动模式促进了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降低了发展中国家的平均生产能力,拉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在论及人才流动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时,新经济增长学派毫无例外地认为人才流失只有负面影响。最具代表性学者Kaz Miyagiwa(1991)[8]认为在存在人才外流的情况下,国内没有移居的人才的收入将下降,国内教育投资和受教育的人数也会下降,因此从总体上看国内的平均收入将比无人才外流时低。

3.“乐观派”观点。代表人物为Michel Beine,Frédéric Docquier,Hillel Rapoport 等(2001, 2008)[9],他们将人才外流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Beine等提出人才外流具有两种对立效应:到国外就业获取较高工资将引发家庭对教育投资预期收益增加,从而增加教育的投资,结果会增加国内受教育人数的总量,这就是所谓的人才“得”的效应。另一方面,人才外流本身降低国内人力资本的存量,导致本国的生产能力和国民收入下降,这就是所谓“失”的效应。人才流失是否对发展中国家有好处取决于“得与失”效应谁占据主导地位。如果“得”的效应所引起的人才增加的比例超过人才流失的比例,那么人才流失将对发展中国家有益。根据他们的实证研究:如果技术人才外流的倾向增加一倍,国内人力资本的形成将增加5%。那些移民率低于20%且人力资本低于人口5%的国家,人才外流将促使本国经济增长,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国属于这种情况;反过来那些移民率高于20%且人力资本高于人口5%的国家,人才外流将促使本国经济下降,大多数发展中小国属于这种情况。值得一提的是,Michel Beine等人认为在人力资源闭关自守的状态下,并不利于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的形成。

四、中国人才外流现状及其对策

尽管Beine等学者的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中国从人才外流中受益,但是中国从人才外流中所遭受的损失不可忽视,中国世界人才外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人力资本,表2是近十余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归国状况。从表上可知累计出国留学人数 达114.1万人,回国只有30.3万人,累计回归率只有26.5%,个别年份的回归率只有15%。中国成为世界人才流失绝对量最多的国家,我国一些重点大学的科系学生60-70%留学国外,他们绝大多数都是我国该学科内最优秀的学生,但学成归国的人数很少。“这些由中国付出巨大教育成本培养出的人才 ,在科、教、研领域 ,特别是能够创造高附加值的知识经济领域为移居国工作 ,对急需发展人才的中国无疑是一种损失。”[10]对我国而言,如何留住人才或者吸引留学人员归国工作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表21996-2008年中国出国留学归国人数状况

 

年份

留学人数

归国人数

归国人数比重

1996

20905

6750

0.32

1997

22410

7130

0.32

1998

17622

7379

0.42

1999

23749

7748

0.32

2000

38989

9121

0.23

2001

83973

12243

0.15

2002

125179

17945

0.14

2003

117307

20152

0.17

2004

114682

24726

0.22

2005

118515

34987

0.29

2006

134000

42000

0.31

2007

144000

44000

0.31

2008

179800

69300

0.38

累计

1141131

303481

0.265

资料来源:根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1.创建有利于人才生活和工作的生态环境。1)建立合理的薪酬支付机制,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工资差距。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工资巨大差距客观存在,期望用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留住人才是不现实的。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的工资等于劳动力的边际产品,但在我国劳动力的供大于求的环境下,很难按照这个标准核定工资水平。人力资本的边际产出高于普通劳动者,因此其工资水平必然高于非熟练劳动力的工资,否则会严重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诱使人才外流。因此在人力资本工资的政策上,依据个人的对社会的贡献大小决定工资水平,一是要拉开技术人才与非技术人才的工资差距,二是拉开技术人才内部的工资差距,最优秀的人才收入可以是一般人才收入的几倍或者数十倍。2)提高社会福利,消除人才的后顾之忧。政府和企业制定优惠政策对技术人才在住房、社会和医疗保险、子女入学教育等方面提供较为优越的福利待遇,使其安心工作。3)许多优秀人才决定是否出国看重的是国内外科研条件差异,良好的工作环境是实现他们人生价值的基础。因此我们应当尽可能改善工作环境,配备良好的设备,提供较为充裕的科研资金,为科学人才潜心科学研究、多出成果创造有利条件。4)建立公平的人才用人机制。对于国内的人才和留学归国人才,在聘用、职位、待遇、晋级等方面要一视同仁,通过平等竞争,以本人的能力和贡献决定其所处的地位,任何偏袒都不利于人力资本的有效使用。

2. 疏通留学人员回国工作的渠道。一是将国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政府部门需要从海外引进人才的数量、专业、工资福利待遇、能力要求等信息定期对海外留学人员发布,以便留学人员了解国内用人信息,方便他们作出回国工作的决策;二是加强对留学人员和海外专家学者的情报收集工作,跟踪调查他们的知识状况、工作能力、工作意愿,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和引进人才的质量要求,有选择地邀请或者招聘他们回国短期或者长期工作。

3. 提升高等教育质量。高校的教育质量好坏对抑制人才外流具有特别的重要作用,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很显然,当我国拥有能力培养多个学科和专业世界顶尖人才的能力,这就意味着如北大、清华、复旦等众多高校的优秀学子无需到到国外深造,就可以在国内以较低成本享受同样的优质教育服务,这会大大降低人才外流的几率,抑制发达国家“掐尖效应”的蔓延。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公办养老机构人才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_人才工作现状
下一篇论文:人才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_国内生产总值
经济管理分类
电子商务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管理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网络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客户关系管理论文
酒店管理论文 物流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金融论文
教育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广告设计论文
相关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最新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力资源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