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本文首先界定了人才结构的概念,其次分析2002~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及人才结构变化的相关数据做出曲线图,研究我国人才结构的变化趋势;并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得出人才结构变化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及影响程度,最后得出结论并针对性的提出人才结构优化的建议。
论文关键词:人才结构,国内生产总值,灰色关联分析
优先培养人才,是许多国家实现跨越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发达国家长期保持经济科技优势的重要原因。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是我国的发展方针,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生活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因此国内生产总值,正视人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于实现社会科学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1人才结构
人才结构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人才整体中要素的数量;人才整体中要素的配置;各要素在人才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论文下载中心。三个方面缺一不可,而且任何一方面发生变动,其人才结构就会发生改变[1]。
人才结构的构成要素包括两个方面:人才结构的“质”与人才结构的“量”。人才结构的“质”综合体现在人才个体与人才群体两方面,其衡量主要从人才个体与群体的健康状况、知识水平、技能水平、道德品质、个人修养等方面考虑。而人才结构的“量”则通过人才在不同层次、不同职业类别、不同社会阶层以及不同产业部门、不同地区、不同城乡之间的分布与构成反映,这种分布与构成直接反映了一定区域或范围内的人才结构是否配置合理。本文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总结我国人才结构特点,分析不同的人才结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强调优化人才结构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2国内生产总值及人才结构的变化情况
2.1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
2002~2008年间,随着我国科技进步及对人才关注程度的提高,我国经济呈快速发展的态势。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所提供的资料,整理得到2002~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增长数据(按当年价格计算),如表1所示:
表1 2002~2008国内生产总值值增长情况统计表(单位:万亿元)
|
年份
|
国内生产总值
|
增长率(%)
|
2002
|
12.03
|
9.66
|
2003
|
13.58
|
12.88
|
2004
|
15.99
|
17.75
|
2005
|
18.32
|
14.57
|
2006
|
21.19
|
15.67
|
2007
|
25.73
|
21.43
|
2008
|
30.07
|
16.87
|
注:资料来源:2002~2008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由表1可知:2002~2008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国内生产总值,且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12.03万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增至2008年的30.07万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18.04万亿元,增长了1.50倍,且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5.55%中国论文下载中心。并且2004、2006、2007、2008各年的增长率均超出了2002~2008年间的年均增长率,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呈增长趋势。
2.2人才结构的变化情况
2002~2008年间,随着我国对人才重视程度的提高,人才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所提供的资料,得到2002~2008年人才结构变化的相关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2002~2008人才结构变化表 (单位:%)
|
年份
|
未上过学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大学专科
|
大学本科
|
研究生
|
2002
|
7.8
|
30
|
43.2
|
13.1
|
4.3
|
1.6
|
0.1
|
2003
|
7.1
|
28.7
|
43.7
|
13.6
|
4.8
|
1.9
|
0.1
|
2004
|
6.2
|
27.4
|
45.8
|
13.4
|
5
|
2.1
|
1.13
|
2005
|
7.8
|
29.2
|
44.1
|
12.1
|
4.5
|
2.1
|
0.18
|
2006
|
6.7
|
29.9
|
44.9
|
11.9
|
4.3
|
2.1
|
1.23
|
2007
|
6
|
28.3
|
46.9
|
12.2
|
4.3
|
2.1
|
0.2
|
2008
|
5.3
|
27.4
|
47.7
|
12.7
|
4.4
|
2.3
|
0.21
|
注:资料来源:2002~2008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如表2中数据所示,2002~2008年间,我国人才结构逐渐发生了变化,未上过学及小学受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员比例呈下降趋势国内生产总值,高中及大学专科受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员比例上升后又下降,初中、大学本科以及研究生受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员比例呈缓慢上升态势,这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逐年增长的态势相吻合。初中受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员从2002年的43.2%增长到2008年的47.7%,增幅4.5%;大学本科受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员从2002年1.6%增长到2008年的2.3%,增幅为0.7%;研究生受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员从2002年的0.1%增长到2008年的0.21%,增长了1.1倍,说明我国人才结构在2002~2008年间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初中、大学本科以及研究生受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员结构变化趋势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趋势相似,即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比较大。但是,其它就业人员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也是不容忽视的,需要根据已有的数据作出进一步的分析的到。

图1 2002~2008年我国人才结构变化曲线图
随着展开科教兴国及人才强国战略以来,我国人才结构发生显而易见的变化,图1中清晰的反映了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员结构的变化趋势国内生产总值,这也推动了我国人才结构优化的步伐,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灰色关联度分析
灰色关联度分析是依据各因素数列曲线形状的接近程度做发展态势的分析,在系统发展过程中,如果两个因素变化的态势是一致的,即同步变化程度较高,则可以认为两者关联度较大;反之,则两者关联度较小。灰色关联度分析可以依据因素数列绘制曲线图,由曲线图直接观察因素数列间的接近程度及数值关系,也可以对通过量化分析得出因素间的关联程度[2]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3.1 直接观察法
灰色关联度的直接观察法是通过将因素数列绘制成曲线图,从曲线图直观分析我国人才结构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联度。将人才结构与国内生产总值绘制曲线图,由于小学、初中、高中受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员结构数据相对较大,因此图2-1为小学、初中、高中受教育程度就业人员结构与国内生产总值变化趋势图,图2-2为未上过学、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受教育程度就业人员结构与国内生产总值变化趋势图:

图2-1小学、初中、高中受教育程度就业人员结构与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
由图2-1可以看出国内生产总值,从2002~2008年间,初中受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员比例以及国内生产总值曲线图均呈现出上升趋势,而小学、高中受教育程度就业人员比例与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相似度较小,通过直观分析,初中受教育程度就业人员比例变化与国内生产总值变化关联度最大,即初中受教育程度就业人员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较大。

图2-2未上过学、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受教育程度就业人员结构与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
由图2-2可以看出,从2002~2008年间,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受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员比例以及国内生产总值曲线图均呈现出上升趋势,而未上过学受教育程度就业人员比例呈现出起伏变化的趋势,与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相似度较小,因此,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受教育程度就业人员比例变化与国内生产总值变化关联度最大,即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较大。
3.2灰色关联度量化分析
灰色关联度的量化分析法是通过将因素数列进行量化予以分析国内生产总值,意在找出它们之间的数值关系。量化分析一般分为四个步骤,即标准化(无量纲化)、求公式中所需数值、将数值带入公式求关联度系数、比较各关联度系数。
首先,选择2008年作为标准年份,即以2008年的各项指标数列为参照数列,将其他各年份的数据标准化成介于0至1之间的数据。如表3所示:
表3 2002~2008年 标准化后的相关数据(以2008年为标准)
|
年份
|
国内生产总值
|
未上过学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大学专科
|
大学本科
|
研究生
|
2002
|
0.4002
|
1.4717
|
1.0949
|
0.9057
|
1.0315
|
0.9773
|
0.6957
|
0.4762
|
2003
|
0.4517
|
1.3396
|
1.0474
|
0.9161
|
1.0709
|
1.0909
|
0.8261
|
0.4762
|
2004
|
0.5317
|
1.1698
|
1.0000
|
0.9602
|
1.0551
|
1.1364
|
0.9130
|
0.6190
|
2005
|
0.6094
|
1.4717
|
1.0657
|
0.9245
|
0.9528
|
1.0227
|
0.9130
|
0.8571
|
2006
|
0.7048
|
1.2642
|
1.0912
|
0.9413
|
0.9370
|
0.9773
|
0.9130
|
1.0952
|
2007
|
0.8558
|
1.1321
|
1.0328
|
0.9832
|
0.9606
|
0.9773
|
0.9130
|
0.9524
|
2008
|
1.0000
|
1.0000
|
1.0000
|
1.0000
|
1.0000
|
1.0000
|
1.0000
|
1.0000
|
其次,根据表3计算相关对应差数列及相关数值,如表4所示:
表4 2002~2008年对应差数列表
|
年份
|
|X0(K)-X1(K)|
|
|X0(K)-X2(K)|
|
|X0(K)-X3(K)|
|
|X0(K)-X4(K)|
|
|X0(K)-X5(K)|
|
|X0(K)-X6(K)|
|
|X0(K)-X7(K)|
|
2002
|
1.0715
|
0.6947
|
0.5054
|
0.6313
|
0.5771
|
0.2954
|
0.0760
|
2003
|
0.8879
|
0.5957
|
0.4644
|
0.6191
|
0.6392
|
0.3744
|
0.0245
|
2004
|
0.6381
|
0.4683
|
0.4284
|
0.5234
|
0.6046
|
0.3813
|
0.0873
|
2005
|
0.8623
|
0.4563
|
0.3152
|
0.3434
|
0.4134
|
0.3037
|
0.2478
|
2006
|
0.5593
|
0.3864
|
0.2365
|
0.2322
|
0.2724
|
0.2082
|
0.3904
|
2007
|
0.2763
|
0.1771
|
0.1275
|
0.1049
|
0.1215
|
0.0573
|
0.0966
|
2008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Min min=0 即Δ min=0
|
Max max=1.0715 即Δ max=1.0715
|
最后,选取分辨系数,并将各数值带入相关公式计算关联度。由于分辨系数取值的大小对关联度结果的最终判断没有影响,在此,设分辨系数ζ=0.5,分别求出各比较数列对参考数列X0之间的关联系数ξi中国论文下载中心。然后根据如下公式计算关联度,即求比较数列所有数关联度的平均值。
(Δ0i=|X0(K)-Xi(K)|)
计算结果如下:比较数列X1对参考数列X0之间的关联度r1=0.5283国内生产总值,比较数列X2对参考数列X0之间的关联度r2=0.6164,比较数列X3对参考数列X0之间的关联度r3=0.6767,比较数列X4对参考数列X0之间的关联度r4=0.6532,比较数列X5对参考数列X0之间的关联度r5=0.6357,比较数列X6对参考数列X0之间的关联度r6=0.7256比较数列X7对参考数列X0之间的关联度r7=0.8288。
由于r1、r2、r3、r4、r5、r6、r7均大于0,说明个结构的人才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都产生积极作用,但各自作用的程度却不尽相同。由r7>r6>r3>r4>r5>r2>r1,所以研究生、大学本科、初中受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员与国内生产总值关联度最高,对国内生产总值产生的影响最大。这与直接观察法得出的结论相一致。
4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研究生、大学本科、初中受教育程度就业人员比例从2002年到2008年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并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做出较大的贡献。其中初中受教育程度就业人员比例增速最快,这体现出我国九年义务教育体制发挥了积极作用,提高了我国人才市场整体的教育水平;研究生、大学本科受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员比例呈上升趋势国内生产总值,说明我国人才市场高素质、高科技人员供给量与需求量都有所增大,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反映出我国人才结构面临的问题,即初、中级人才多,高层次人才少;集成型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这严重制约了国家创新能力的提高,削弱了国家综合竞争力中国论文下载中心。因此,推进人才结构调整,有助于突破现代化人才建设瓶颈;有助于实现人才工作的协调发展;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针对以上结论,提出以下优化人才结构的建议:
首先,建立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从结论总可以看出,初中受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员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排在第三位,这充分肯定了几年义务教育体制的积极作用。然而我国对教育的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力度不够国内生产总值,据统计, 1999年世界各国财政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平均为5. 5%,发达国家在6%以上,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有4%,而我国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在2002年仅为3.4%[6]。为此,我国需要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促进教育资源合理分配,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其次,建立人才培养机制:现代经济社会对各专业、各领域的人才不仅是数量上的需要,而且也对人才的整体素质有了更有效的评价与考核体系。因此,启动人才培养计划,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才能表现出人才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不仅在人才数量上与现代化目标相适应,也要使人才结构与经济调整结构相适应,人才素质与经济增长速度相适应,实现人才市场的帕累托最优国内生产总值,最终达到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目的。
最后,建立国际合作交流机制:在经济全球化日趋深入的条件下,我国人才结构的优化既要充分利用国内的有利条件,又要鼓励我国人才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更新知识,才能使各层次的人才既要学有专长,又要广泛涉猎;既要专精,又要博览,培养国际性人才,与时俱进,建立创新型国家。
参考文献:
[1]杨益民.人才结构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分析的指标及应用[M].安徽大学学报.2007:118-123.
[2]濮雪莲.灰色关联度极大化组合预测模区域人才需求预测中的应用[M].人力资源.2008:318.
[3]方伟,韩伯棠.科技人力资源分布密度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关系研究[M].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 18-20.
[4]董克用.试论政府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9):4-6.
[5]萧鸣政、饶伟国.基于人力资本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思考[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6 (8): 10-14.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 36.
[7]中国劳动统计年鉴[Z].2002-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