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管理 >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智力资本价值贡献问题研究动态*_经济分析

时间:2012-08-18  作者:佚名
根据得到的 ,计算耦合系统综合发展水平:

(6)

(7)

式中:为各智力资本的权重,为智力资本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

借助于物理学的容量耦合概念和容量耦合系统模型,构建智力资本各要素之间的耦合度函数

(8)

式中,为耦合度函数,值域在(0,1)之间,当趋向1时,说明智力资本耦合度较大,向有序方向发展;当趋向0时,智力资本耦合度较小,向无序方向发展。

将两个系统综合考虑进来,构建耦合协调度函数,如下式:

(9)

(10)

式中,是智力资本综合调和指数;为待定系数,为耦合协调度。根据相关判断标准进行判断其耦合度状态是低度耦合、中度耦合、高度耦合还是极高度耦合。

2.构建智力资本价值贡献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学者们对智力资本的研究表现在宏观、微观方面。宏观方面主要关注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阿罗(Arrow,1962)、罗默(1990)等以资本投资的外部性作为经济驱动因素,内生化经济增长;Grossman和Helpman(1991a,ch4,1991b)等以产品创新作为经济驱动因素,内生化经济增长;Lucas(1988),Becker,Murphy等以人力资本积累作为经济驱动因素,内生化经济增长;Shekhar Aiyar和Cal-JohanDalgaard(2002)等以技术模仿、扩散、作为经济驱动因素经济分析,内生化经济增长;熊彼特(Joseph A.Schumpeter,1912,1939,1942)、等以创新、企业家精神作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内生化经济增长。微观方面聚焦于智力资本对企业价值的贡献:如巴鲁?列弗(Baruch Lev)、埃德文森(Edvission,L.)、斯图尔特(Steward)等的潜心探索。但是他们忽视技术进步的微观机制,只探寻到R&D这一层面,未做深入分析。20世纪70年代,在阿罗——德布鲁的一般均衡理论建立以后,经济增长理论将宏观问题建立在“可靠的微观基础”上,从个体、部分出发解释整体的思想。宏观方面证明了智力资本价值贡献的存在,微观方面证明了智力资本价值贡献的机制;结合微、宏观经济理论探求智力资本价值贡献的经济学原理并构建价值贡献经济学分析框架是智力资本价值贡献相关问题的一个发展趋势[43]

3.架构资产价值控制体系

基于价值的管理(Value-Based Manangement,VBM)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的重视[44]。产生于工业经济时代的现行会计制度注重反映企业(主要是有形资产)的财务信息,不反映企业的价值及其价值形成机理,由于遵循严格的确认计量条件,将大部分智力资本排斥在财务报表之外;鉴于智力资本的难计量性以及本身价值很难说明其价值贡献潜力,并构建资产价值控制体系。从而弥补了现行会计的计量难题。资产价值体系主要揭示企业价值的贡献机理,价值控制体系包括有形资产价值控制体系和无形资产价值控制体系。重在构架智力资本本价值控制体系,剖析智力资本价值贡献机理。

五、结语

文章利用文献回顾法梳理了智力资本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研究、智力资本对企业价值贡献机理的研究、企业智力资本价值测度方法的研究,并做简要评论。本文并认为:建立耦合视角下的智力资本价值贡献分析框架、构建智力资本价值贡献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有待进一步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刘立.创新型企业及其成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
[2]APB Statement No.4.1970.Ch.2.par,9.
[3]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29.
[4]葛扬,李晓蓉.西方经济学说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208.
[5]罗雪尔.国民经济学原理[M].英文,1878:322.
[6]汤湘希等.无形资产会计问题探索[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74.
[7]汤湘希.无形资产会计研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20-21.
[8]NAHAPIET J,GHOSHAL S. SocialCapital Intellectu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Review,1998(23):242-266.
[9]KANG SUNG-CHOON,MORRIS SS,SNELL A S. Relational Archetypes,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Value CreationExtending the Human Resource Architecture[J].Academy of ManagementReview,2007,32(1):236-256.
[10]Edvisson L, Mamone M S.Intellectual Capital: Realizing Your Company’s True Value by Finding Its HiddenBrainpower[M].New York: Harper Business,1997.
[11]YOUNDTAM, SNELLAS. Human ResourceConfigurations, Intellectual Capita,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J].Journal of Managerial Issues, 2004, 16(3): 337-360.
[12]KANG SUNG-CHOON, SNELL A S.Intellectual Capital Architectures and Ambidextrous Learning: A Framework for HumanResource Management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9, 46(1): 65-92.
[13]Starbuck W H.Learning by Knowledge-intensiveFirm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1992,29(6):713-740.
[14]Seiby K E.The OrganizationalWealth: Managing and Measuring Knowledge-based Assets [M].SanFrancisco:Berrett-Koehler,1997.
[15]Brooking A. IntellectualCapital [M].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1997.
[16]张炜,王重鸣.高技术企业智力资本形成机制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07, 25(8):729-733.
[17]陈劲,谢洪源,朱朝晖.企业智力资本评价模型与实证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6):27-31.
[18]仇元福,潘旭伟,顾新建.知识资本构成分析及其技术评价[J].中国软科学,2002,(10):115-119.
[19]沙楠,孔玉生:《企业智力资本的定量测度研究[J].商业研究,2004,(2):2-23.
[20]Bontis,N. Assessingknowledge assets:A review of the models used to measure intellectualcapita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2001,(3):41-60.
[21]范徵.知识资本评价指标体系与定量评价模型[J].中国工业经济,2000,(9):63-66.
[22]傅元略.企业智力资本与企业资本结构优化[J].中国工业经济,2002,(3):83-90.
[23]Grardner JW. How to Prevent0rganizational Dry Not.[Z].Harper’s Magazine,1965.233(1385):20-36.
[24]曹裕,陈晓红,李嘉华.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智力资本价值贡献分析[J].管理科学学报》,,2010(5):21-32.
[25]黄群慧.企业家激励约束与国有企业改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6]付维宁.企业家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一个理论分析模型[J].南方论丛,2003,(4):51-59.
[27]程承坪.论企业家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关系[J].中国软科学,2001,(7):67-71。
[28]谢亚萍.企业家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2):26-31.
[29]蒋琰,茅宁.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谁对企业价值创造更有效[J].会计研究,2008,(7):49-55.
[30]傅传锐.智力资本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J].当代财经,2007,4:68-74.
[31]张炜,袁晓璐.技术企业创业智力资本与成长绩效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8,(3):584-588.
[32]王勇,许庆瑞.智力资本及其测度研究[J].研究与开发管理,2002,(2):11-16.
[33]范莉莉,高喜超,叶常发.企业基于整体无形资产的核心竞争力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4]同注释21
[35]王华,庄学敏.智力资本计量可行性方法的构建[J].暨南学报(社科版),2004,(4):18-21.
[36]纪建悦,刘红,吕帅.基于二分方法的企业智力资本评估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8,(16):172-176.
[37]朱瑜,王雁飞,蓝海林.智力资本理论研究新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9):50-56.
[38]万希.智力资本对我国运营最佳公司贡献的实证分析,南开管理评论,2006,(9):55-60.
[39]蒋天颖,张一青,王俊江.企业社会资本与竞争优势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8):1212-1221.
[40]李冬伟,李健良.智力资本、冗余资源与企业价值[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1):119-128.
[41]郭道扬.郭道扬文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32-149,150-171.
[42]郝海,踪家峰.系统分析与评价方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81-97.
[43]李经路,汤湘希.经济增长驱动因素分析—基于无形资产投资视角[J].工业技术经济,2011(4):95-101.
[44]John D.Martin,J.WilliamPetty,“Value Based Management The Corporate Response to theShareholder Revoluti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0.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关于中国“民工荒”问题的分析_社会保障
下一篇论文:云南省人力资本投资研究_对策建议
经济管理分类
电子商务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管理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网络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客户关系管理论文
酒店管理论文 物流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金融论文
教育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广告设计论文
相关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最新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力资源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