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管理 >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智力资本价值贡献问题研究动态*_经济分析

时间:2012-08-18  作者:佚名
智力资本对企业价值的提升是独立于其他变量的,为直接效应的观点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Nick Bontis(1998)较早进行研究,台湾学者陈美纯、张善杰(2004)发现结构资本、关系资本对企业绩效均呈正向影响且比较显著,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国内学者证明物质资本与企业绩效存在显著正相关,结构资本和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也有正向的贡献,但不显著[38]

间接效应认为,智力资本通过影响一些中间变量来提升企业价值。Marr等(2004)认为企业的知识共享机制是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的中介作用。国内学者发现社会资本不仅直接影响智力资本,还通过知识共享与创造间接影响企业智力资本,智力资本成了企业竞争优势的中介变量[39]

智力资本的投入对企业价值的作用并不是立竿见影的,还应该考虑一些调节变量对其影响,这是调节效应的代表观点[40]

三、研究评论

综观国内外相关文献,不难看出,学者们对智力资本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已硕果颇丰,然而,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目前对智力资本的内涵没有反映出智力资本的本质,其外延含糊不清

纵观智力资本的各种不同定义,我们可以发现,大都从智力资本构成要素方面、现象层面上来界定其含义,并没有揭示出智力资本的本质及其作用如何。至于智力资本的外延又包含哪些内容?百家争鸣、各持己见,无可厚非;但对于规范智力资本的理论研究角度来讲,需要一个清晰而统一的定义。尽管斯图尔特(H-S-C结构)得到了认同,但这只是从管理层面上静态的分析,说明了智力资本的表现形式,表明某个时点上企业拥有的各种无形资产的汇总经济分析,并没用从动态的角度加以阐明;没有揭示出智力资本的实质和特征。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是怎样的关系,谁包含谁[④]?智力资本概念怎样才能传达出智力和资本这两方面的本质特征?怎样才能够贴切反映intellectual capital的含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2.立足于中国实际情况对智力资本进行研究的力度不够

我国智力资本研究处于摸索阶段,智力资本在实践中如何表现、如何识别、如何报告;根据企业的不同发展战略,怎样评估与衡量企业智力资本的价值,如何向利益相关者公允地说明企业发展前景、揭示企业价值、提供有用信息等,有待深入全面研究。介绍国外智力资本的原理性文章较多,但是缺乏实证的检验,专题性评述较少,指导企业管理实践的少之更少。另外,利用外国的数据或者外国公司的成功案例来说明中国企业智力资本的运行情况不太适宜,反观中国经济从粗放经济转向集约经济或创新经济的发展方向来看,无形资产无疑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十七届五中全会国家提出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论断。因而,如何以企业智力资本为核心,探索中国企业运作规律,探讨中国企业智力资本价值贡献机理,为提升企业价值、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等方面提供有限的政策建议,乃是会计学乃至管理学的当务之急。

3.研究视角有待优化

国内外不少学者在智力资本对企业价值贡献方面做出不懈努力,已经测算出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关系资本对企业价值的贡献度。但是,一方面研究结果不统一。另一方面,他们常以智力资本某一要素作为自变量来研究其对智力资本的价值贡献,很少研究智力资本各要素之间以及智力资本与企业价值之间的互动关系。虽然Roos,Feree Cetin、Knight、Selein、Ashour(2004)以及Ulrich已经意识到智力资本各要素之间存在互动关系,他们没有运用动态的视角来研究智力资本三要素如何相互影响、互相补充最终如何提升将企业价值。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提出一套完整的理论来阐释智力资本价值贡献的机理。

很多学者单对智力资本中的某一要素来研究其对企业价值的贡献程度,总是假定智力资本的其他组成要素已经达到企业所要求的最低限制条件经济分析,在研究方法上,已有的研究倾向于静态分析,缺乏经济学演化方法;而实际情况非也。与强调智力资本中某一组成要素的重要性研究不同的是,我们认为,每类智力资本通常存在一个阈值的问题。如果某类智力资本没有达到该阈值,就可能阻止智力资本其他要素的生产效率。基本思想如(1)式所示:

经济分析(1)

式子中:表示IC的边际生产率;IC和都表示智力资本;表示各个智力资本权重;分别表示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关系资本的权重;分别表示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关系资本;分别表示各个智力资本的阈值。

另外,研究对象比较单一,缺乏行业之间的对比;调查数据较多,可信度较低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目前的研究大多关注智力资本的存量管理,而智力资本存量仅是增加企业价值的充分条件。

4.对智力资本价值贡献的研究缺乏经济学分析

作为追求价值最大化的经济主体——企业,不对他的交易或事项进行经济学分析,以探求他的经济机制和后果,无疑有些缺憾。到目前为止,尚无文章对智力资本价值贡献问题进行经济学分析,来建立无形资产经济学。智力资本从1969年提出到现在已经历经42年了,可是智力资本理论还没有得到主流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足够重视,缺乏成熟的基础理论。

5.研究领域有待拓展

大部分文献聚焦于企业层面来研究智力资本对企业价值的贡献程度,而高校是智力资本比较密集的地方,研究高校智力资本价值贡献问题将更有意义。从宏观角度来讲,关注区域层面、国家层面得智力资本价值贡献问题,对于提升国家竞争力,创建创新型国家是智力资本价值贡献研究的重要阵地。

四、发展展望

纵观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智力资本对企业价值贡献相关问题的探索现状,我们认为企业智力资本价值贡献问题有三个方面是研究的新领地。

1.建立耦合视角下的智力资本价值贡献分析框架

耦合理论已在农业科学、旅游管理、产业经济、金融学等方面有所应用,而在会计理论研究方面还无人问津。蒋琰、茅宁,2008)和(卢馨、黄顺经济分析,2009)及(刘海生,2009)提到过“耦合”一词,但未做深入研。哈肯 ( H. Haken , 2005)首次提出耦合概念,并认为自然界存在着不同时间、空间跨度的系统,尽管其结构、属性各不同;但在整个环境中,各个系统相互影响、相互合作,存在着一系列不稳定与稳定的相互转换。现在耦合概念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路元件输入与输出之间存在紧密配合与相互影响的关系,并通过相互作用从一侧向另一侧传输能量的现象。

以耦合视角对智力资本价值贡献问题进行研究,基于以下动机:

(1)智力资本的各要素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合作的关系,处于动态均衡;符合耦合理论的定义。

(2)电元件中的电流是无形的,而智力资本也是无形的,二者有相似之处。电元件中电流的互相感应类似于智力资本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学习。

(3)电元件的耦合现象强调扩大作用(输出的电压大于输入的电压),而智力资本对企业价值贡献具有强大的杠杆作用,二者有共同之处。

(4)电原件的耦合现象表明电原件是一个控制系统,而会计也是一个控制系统[41],二者原理相通。

(5)对于智力资本价值贡献问题已有大量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研究,而以耦合视角进行探索者,寥若晨星。

(6)耦合现象只是物理现象,作为自组织的企业,我们借助于该现象阐释企业智力资本价值贡献问题。

以静态均衡分析为基础的新古典经济理论陷入了危机,演化经济学将注意力从新古典理论的静态均衡分析转向了动态演化过程,考虑了企业组织内部的差别与动态性,对组织内部行为与企业价值贡献问题来讲,演化经济学提供了一种很好的研究方法。而耦合理论就是基于动态视角的一种理论。除测度智力资本各要素如何分别影响企业价值外,还要建立耦合测度模型探究智力资本各要素之间的耦合程度。耦合度的测量过程下下式(2)至(10)所示:

智力资本各个指标间没有统一的度量标准经济分析,难以直接进行比较,需要对数据进行无纲量化处理。智力资本评价指标根据性质可分为效益性指标(指标越大越好)、成本性指标(指标越小越好)、适度性指标(指标在某一固定值处最佳)和区间性指标(指标在某一区间内最佳)四类。根据不同类型的指标采用不同的规范化函数进行无纲量化处理[42]

效益型指标无纲量化得规范函数

(2)

成本型指标无纲量化的标准化函数

(3)

适度型指标无纲量化得规范化函数

(4)

区间型指标无纲量化的规范化函数

经济分析

式中,为第个指标的实际观测值;为适度型指标的最佳值;为区间型指标的理想区间;为第个指标的最小样本值;为第指标的最大样本值;为智力资本各要素无量纲化后的数据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关于中国“民工荒”问题的分析_社会保障
下一篇论文:云南省人力资本投资研究_对策建议
经济管理分类
电子商务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管理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网络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客户关系管理论文
酒店管理论文 物流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金融论文
教育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广告设计论文
相关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最新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力资源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