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费用快速上涨,社会医疗保险基金支出也呈上升趋势,与近年来社会医疗保险参保患者住院率明显提高有极大的关系,以济南市为例,2004年参加医保患者住院人数为48307人,住院率为5.3%,2005年住院病人为68150人,比上年增加19843人,住院率上涨到7.3%增长了2%,已经接近政策设计的警戒线。
三、对社会医疗保险中道德风险的控制方法
(一)对参保患者过度消费的风险控制方法
1.提高患者的个人支付比例
(1)、适当增加患者的费用自付项目,提高药品和诊疗服务的自付标准,规定不同药品的不同自付比例。
(2)、对一般的病种实行累进自付率,而对诊疗费用较多的特殊病种仍坚持累退自付率。
(3)、采用限日超付的办法杂志网。例如住院保险可以设定一个住院期限,如果超过规定的住院日数,自付率就相应提高,直至自付率为1 即费用完全自付为止。
2.扩大拒保范围
扩大拒保范围,将道德风险发生频率较高的险种排除在社会医疗保险承保范围之外。通常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就不同病种而言,将道德风险发生频率较高的病种排除在承保范围之外,例如违法犯罪、交通肇事等所致的伤病及后遗症。二是就同一病种而言,为那些费用开支过高或道德风险消解难度较大的病种设置一定时期内的封顶线,避免形成保险资金黑洞。而这些项目的确定需要有固定程序来对上述服务项目进行评审,应该在不断的听取专家和公众意见的基础上再做出决定。
3.实行分级转诊制
从前面分析中可以看到,大部分病人选择去大型综合性医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社会医疗保险资源。为了限制患者向大医院盲目流动、鼓励个人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理就医,社会医疗保险领域有必要建立守门人制度风险控制,即门诊服务一般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来承担,而各类医院多提供专科医疗服务。
(二)对医疗机构诱导需求的风险控制方法
1.转换医院经营机制
实行医药分家,医院只负责开处方,医院的门诊药房改为药品零售企业,独立核算、分开管理,从根本上切断医疗机构效益与医疗服务供给量之间的联系。由于定点医院不是完全市场化的卫生服务机构,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逐步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格。同时,医院也要通过控制人力资源投入、优化医疗服务流程等措施,降低成本、吸引患者,实现规模效益。
2.采用预付制偿付方式
保险机构向医疗机构支付费用时所采取的方式称为偿付方式,总体可分为两大类――后付制和预付制。后付制是指医疗服务发生后按被保险人提交的实际费用医疗机构进行支付;预付制则是指医疗保险机构通过与医院签订合同,约定服务内容和偿付标准,并按规定对医疗服务机构做出偿付的方法。在后付制下,医疗机构不承担任何费用风险,而医疗费用高低又与其收入成正相关关系,因此会鼓励诱导需求行为的发生。而费用预付制由于费用标准一定,因此可以切断诱导需求行为。但是,医疗机构为了控制成本可能采取降低服务质量的做法,如减少服务量、推诿病人等。因此在实行预付制的同时,必须加强服务规范性管理,可以通过合约明确医疗机构的职责范围、必要服务量和诊疗规程,并利用前述信息系统加以监督。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网站资料,《2005年中国卫生事业统计公报》
[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评论(增刊).2005,1.43
[3]赵曼.吕国营.社会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4]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与评估[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顾力.我国保险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D].硕士论文,浙江大学,2005.
[6]RogerDetels, James McEwen, Robert Beaglehole, Heizo Tanaka. Oxford Textbook ofPublic Health 4th Edition [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