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问卷中要求受访者对教育、科研、社区发展、环保、文体、医疗、救灾、扶贫八个领域的企业慈善行为根据认同度选择三项并进行排序。根据受访者的选择,我们首先得到了关于八个领域选择分布的描述性统计指标。从描述性统计指标可知,消费者感知较强的慈善领域集中在教育、救灾、扶贫三项。为了进一步求证八个企业慈善行为领域的内在关系,教师论文发表我们将受访者选择排名1至3位的领域分别赋值:5分、3分、1分,并对每组的得分情况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企业与消费者选择基本一致,集中在教育、救灾和扶贫三大领域。由样本方差分析可知,消费者对企业慈善行为的感知在三大领域与其他五大领域间具有显著差异,对三大领域的感知明显高于其他五大领域。因而,当企业对慈善领域进行选择时,应当优先考虑教育、救灾、扶贫。
3.2 企业慈善行为的时机要素的实证分析
调研问卷中要求受访者根据对企业慈善行为的两种时机即在突发事件中捐赠多、从事慈善事业时间长的认同度不同进行排序。并对受访者的排序进行打分。排序第一位的得1分,排序第二位的得0分。计算两种不同企业慈善行为时机的平均分。从描述性统计指标可以看出,消费者感知较强的企业慈善行为时机为从事慈善时间长。为了进一步检验两种不同企业慈善行为时机平均得分的差异,我们对每种时机的得分情况进行方差检验。由于此处只有一对样本,故选择独立样本T检验。由方差分析结果可知,消费者对企业慈善行为不同时机的感知间存在极为显著的差异。而由描述性统计指标可知,大多数消费者感知最为强烈的是持续性的慈善行为。说明原假设成立。
为了使消费者对明确企业慈善投入人、财、物资源的具体含义,调研问卷中以人、财、物三大资源最典型的方式进行表述,分别为志愿性质的服务与帮助、以公司财力捐赠(如捐现金、留本基金等)、以公司物力捐赠(如捐赠公司产品等)。问卷要求受访者对人、财、物三种资源的认同度进行排序。为了便于数据处理,我们对排名1至3位的领域分别赋值:5分、3分、1分。计算每种资源的平均得分。从描述性统计指标可以看出,消费者对企业慈善行为的资源感知有所不同,受访者普遍对企业投入的“人”的资源有较强感知。为了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我们对不同的企业慈善行为投入资源的得分情况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可知,消费者对企业慈善行为投入的资源的感知差异是极为显著的。这证明了原假设即消费者对企业慈善行为所投入的不同资源的感知存在极显著差异。
调研问卷中要求受访者对明显不足、量力而行、多多益善三种数量分类的企业慈善行为的感知进行选择。根据受访者的选择,我们得到了关于三种选择分布的描述性统计指标,而由统计指标分布可知,消费者对企业慈善行为投入的数量感知不同。统计指标反映,消费者更认同企业慈善行为多多益善。因此,原假设不成立。 3/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