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论文

苹果属砧木资源杂交后代树势遗传变异趋势研究-论文网

时间:2014-11-01  作者:谷大军,伊凯,李宝江

论文摘要:以M9为骨干亲本与山定子、小红果、黄海棠、扁海棠杂交,通过对正反交杂种后代群体树势的鉴定评价,研究了苹果砧木杂种群体树势的遗传变异倾向,探讨了正反交对后代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苹果砧木杂交后代的树势属于复杂的数量性状遗传,杂交后代连续变异,广泛分离,参试组合均有一定比例的矮化单系,比例的高低因杂交组合不同而异,各亲本后代矮化株率由高到低的排序为扁海棠、小红果、黄海棠、山定子,3个反交组合出现了极矮化类型。正反交组合在矮生性状分离比例上无明显差异。
论文关键词:砧木,杂交,树势,遗传变异

英国东茂林试验站选育出的砧木M9是比较理想的矮化性状突出的苹果矮化砧木及育种试材,世界各国通过应用M9育成了一系列优良的无性系矮化砧木品种。以往的杂交试验,

证明了树势的遗传是一个复杂的数量性状的遗传,以M9作亲本的实生后代中,具有矮生性状的单系均占有一定比例,其高低因杂交组合而异。由于对砧木的矮化机理研究不够清楚,矮化砧育种的遗传规律研究报道很少。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于70年代开始了苹果矮化砧木选育研究,本文整理了部分资料,对M9与山定子(M.baccataBrokh)、黄海棠(M.prunifoliaBorkh)、小红果(M.prunifoliaBorkh)、扁海棠(M.platycarpa)组合杂种后代的矮生性遗传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为今后矮化砧木杂交的亲本选择、组合选配及提高育种效率提供参考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977~1978年以M9为骨干亲本与山定子、黄海棠、小红果、扁海棠正反交共配置了8个组合,其中以M9为母本的正交组合于辽宁省果树研究所砧木资源圃进行杂交,反交组合于吉林省农科院果树所进行杂交。杂交种子于翌年春播种,共获得1600余株杂种实生苗,试验以8个组合的实生群体为试材。

1.2矮生性早期预选

1.2.1根皮率测定

试验于1980年杂种实生苗移栽时,截取粗度为0.3~1.0cm的新鲜根段,用外径千分尺测量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的根径A、B值,然后剥去根皮层,在对应的位置测量木质部直径a、b值,计算根皮率。

根皮率(%)=(1-ab/AB)×100%;(A、B为根的相互垂直两方向的直径;a、b为根木质部的相互垂直两方向的直径)

1.2.2枝条电阻值测定

试验于1980和1981年秋季两次测定了参试植株的枝条电阻值。枝条电阻值检测采用U-10型万用电表联接两个自制的金属探针,针距1.5cm,针尖外露长度0.2cm。于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选择气温稳定在10~15℃的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在停止生长的一年生新梢中部(直径在5~6mm)同方位测量,探针插入植物组织后,快速读取电阻值。

试验以M7、和M27为对照,M7作为半矮化砧的标准砧,M27作为极矮化砧的标准砧。分别测算杂种实生苗、M7、M27不同粗度根段的根皮率和不同粗度新梢的电阻值,数据通过相关和直线回归分析,分别绘制M7、M27回归直线与杂交单株的散布图,根皮率在M7回归直线上限以上的植株入选为矮生单系,在M27回归直线上限以上的植株入选为超亲单系;电阻值在M7回归直线下限以下的植株入选为矮生单系,在M27回归直线下限以下的植株入选为超亲单系。最后,将根皮率和枝条电阻值两项指标均符合预选标准的杂种实生苗入选为初选优系。

1.3矮化性的嫁接鉴定

嫁接鉴定试验于1982年秋季进行,先在初选的单系上采集接穗芽接在山定子基砧上,育成中间砧半成品苗,翌年6月再高接栽培品种国光,育成中间砧成品苗。嫁接苗在苗圃中培养成二年生带分枝大苗。1985年每个初选单系选择5株生长良好的苗木,定植至复选系嫁接鉴定园,株距2m,行距3m。采用纺锤形修剪,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按常规方法进行。1991年测定了各砧穗组合的树体生长量,包括树体高度、冠径、新梢长度等。试验以M7、M9中间砧以及山定子低接的同品种嫁接树为对照,测定各矮化相关指标,通过不同嫁接树生长状况的对比分析,确定供试砧木的矮化性能。

2结果与分析

2.1杂种实生苗根皮率的遗传比较

测定结果表明(表1),不同组合间后代群体根皮率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差异不显著。由于参试组合的亲本之一都是M9,杂交后代各群体根皮率的差异主要反应另一亲本的遗传特性。以M9为母本的正交组合中,扁海棠后代平均根皮率最高,小红果和黄海棠后代居中,山定子后代平均根皮率最低;反交组合中,各组合后代根皮率高低次序与正交组合一致。不难看出,正交组合和反交组合之间,后代群体根皮率平均值差异较小,亲本对杂交后代群体根皮率的影响不大。

山定子正反交组合后代根皮率趋近亲中值,黄海棠、小红果和扁海棠正反交组合后代根皮率低于亲中值,接近各自的低亲值。杂种群体平均根皮率为51.4%,低于亲中值,趋近低亲—乔化砧的根皮率数值,说明杂种群体树性的变异更趋于乔化。

各组合变异系数均超过30%,变异的幅度较大。正反交之间变异系数差异不明显,组合间变异系数差异显著,扁海棠后代群体的变异系数最大、其它依次为小红果、黄海棠和山定子,说明各组合杂种群体根皮率分布广泛但分布势不同,变异系数大,矮生株率高,特别是有极矮生植株出现的组合,变异系数更大。正交组合中的M9×黄海棠和反交组合中的扁海棠×M9、小红果×M9变异系数都高达40%以上,与三个组合出现极矮生植株有密切关系。

表1杂交后代根皮率测定

Table1Distributionofbarkpercentageofhybridseedlings

组合

Combination

株数

No.

亲中值

Mid-parent Value

(%)

Bark percentage(%)

生长势预测

Growing tendency

极值

Max(%)

平均值

Mean

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乔化

Normal(%)

矮化

Dwarf(%)

极矮化

Extreme Dwarf(%)

M9×山定子

334

54.7

37.576.4

50.2±18.41

36.67

96.71

3.29

0

M9×黄海棠

198

62.3

39.387.5

52.3±21.12

40.38

90.90

8.59

0.51

M9×小红果

56

61.5

36.877.6

52.8±19.08

36.14

89.28

10.72

0

M9×扁海棠

68

62.8

42.280.3

53.9±20.07

37.21

83.82

16.18

0

山定子×M9

140

54.7

35.374.4

49.6±17.64

35.56

95.71

4.29

0

黄海棠×M9

142

62.3

39.876.7

51.9±19.71

37.98

92.95

7.05

0

小红果×M9

85

61.5

38.388.1

52.4±21.87

41.74

87.06

11.76

1.18

扁海棠×M9

74

62.8

41.486.8

52.7±22.89

43.43

86.50

10.80

2.70

58.97

35.388.1

51.4±19.36

37.67

92.44

7.20

0.36

矮生株的比例,同样是正反交之间差异较小,组合间差异较大。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苹果早期落叶病抗性遗传趋势及分子标记研究-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益生素的概况及其在养鸡业中的应用-论文网
科技论文分类
科技小论文 数学建模论文
数学论文 节能减排论文
数学小论文 低碳生活论文
物理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网站设计论文 农业论文
图书情报 环境保护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化学论文
机电一体化论文 生物论文
网络安全论文 机械论文
水利论文 地质论文
交通论文
相关农业论文
最新农业论文
读者推荐的农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