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一旦发现如是菌种污染,立即淘汰;如是菌棒发生时疏袋散热撒石灰粉,同时用柴油涂抹患处,切忌乱扔乱放污染空间。如菌袋发菌初期受害,应用500倍甲醛稀释液或用煤柴油滴在未完全形成的病原菌落上;发菌后期受害,可将菌袋埋入30~40厘米透气性差的土中,经10~20天缺氧处理后可有效减轻病害,菌袋仍可出菇。
(三)毛霉又叫黑霉,菌丝初期白色,后灰白色至黑色,该菌在土壤、粪便、禾草及空气中到处存在。在温度较高、湿度大、通风不良的条件下发生率高,生长速度明显高于香菇菌丝。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基质中使用了霉变的原料,接种环境含毛霉孢子多,在闷湿环境中进行菌丝培养等等。毛霉在香菇菌丝体培养期间侵染时,蔓延速度快,数日内便能布满基质,而受害的香菇菌丝则生长缓慢,步履艰难,尽管最终仍能伸达基质各处,但香菇菌丝已无正常浓白色,而是呈灰黄色。
防治方法:一旦发生为害,要立即通风降湿。处于发菌阶段的培养料感病以后,可采用注射药液的方法抑制扩张,常用的药液有5%的石碳酸,此外,往污染处撒白灰面,防治效果也很好。
(四)曲霉与青霉:曲霉俗称黄霉、绿霉、黑霉等。曲霉的种类很多。黑曲霉的菌落为黑色疏松的果粒状;黄曲霉黄色、黄绿色,最后呈褐绿色;灰绿曲霉初白色后呈灰绿色。香菇菌丝受感染后,很快萎缩并发出一股刺鼻的臭气,致使香菇菌丝死亡。青霉,其种类多、菌落呈灰绿色、黄绿色或蓝色粉状霉层。菌丝前期多为白色,与香菇菌丝很难区分,后期转为绿色、兰色、灰色、肝色,在20℃~25℃酸性环境中生长迅速,与香菇菌丝争夺养分,破坏菌丝生长,影响子实体形成。曲霉、青霉均属常见的杂菌,它们与食用菌争夺营养、水分,并分泌霉素抑制食用菌生产。
防治措施:保持清洁,定期消毒,加强培养室的通风、降低温度和相对湿度,可减轻危害,局部发生可用甲醛注射,进行封闭。或用5%--10%的石灰水冲洗,其它防治方法可参考木霉防治。
(五)病毒性病害:菌丝退化,生长不良,逐渐腐烂,子实体感染后引起畸形菇发生。
防治方法:在感染处注射1:500苯来特50%可湿性粉剂,并用代森锌粉剂500倍水溶液喷洒菇场,防止扩大传染。
(六)细菌斑点病:又称褐斑病,菌落形状大小各异,一般呈灰色。当病菌侵染子实体时,会使菇体畸形、腐烂,菇盖产生褐色斑点,纵向凹陷形成凹斑。若培养基受到浸染,基料会发黏变臭。
防治方法:将侵染子实体立即摘除,并喷施1:600倍次氯酸钙溶液(漂白粉)进行消毒。
三、主要虫害的防治
(一)螨类:俗称菌虱,以若螨,成螨直接取食菌丝和子实体,造成播后不发菌,或发菌后出现“退菌”现象,并使培养料变黑腐烂、菌丝萎缩,子实体出现凹状的斑眼、枯萎。若为害菇(耳)根,可影响出菇(耳),造成子实体腐烂和畸形,有的还可传播杂菌和病原菌。螨类非常微小,发生初期常被忽视,一旦爆发易酿成大灾。
防治方法:1、引种时避免菌种带螨。2、搞好环境卫生,减少杂菌污染。3、及时处理菌种瓶和栽培料。4、一旦发现螨害的菌种马上检除,并进行高温药物处理,发生螨害的菌种不能继续用作繁殖的栽培种。对发生过螨害的菌种培养室用敌敌畏、磷化钙进行熏杀;菌种放置前用20%三氯杀螨砜可湿性粉0.25公斤或可湿性硫磺1~2.0公斤,再对水300公斤喷洒菇棚。发菌期间出现螨虫,可用0.5%的敌敌畏喷杀。
(二)菌蛆:是双翅目昆虫幼虫的总称,它们以蛆形幼虫取食菌丝和子实体,并传播病原菌,危害严重时直接影响生产。
防治措施:1、菇房门窗应装纱门,以防成虫飞入产卵。2、消除菇房周围垃圾,房内地面撒生石灰。3、用硫磺(5克/立方米)多点烟熏,密闭48小时,过1--2天后进袋。4、药剂防治用5%锐劲特1500倍液喷雾。
(三)跳虫:又叫香灰虫,米灰虫。幼虫白色。成虫灰蓝色,弹跳如蚤,繁殖很快,常聚集在接种穴周围或菌柄和菌褶交界处。为害菌丝,致使菇蕾和菇体枯萎死亡。
防治措施是:降低棚温,减少湿度(菌棒筒内含水量40%左右为宜);培养室内外和菇场要用40%的敌敌畏600倍液喷洒。地面放80%敌敌畏800倍液掺入数滴蜂蜜诱杀;地面墙面撒石灰粉;发菌期间发生跳虫危害,可用敌敌畏500倍液喷于纸上,再滴数滴蜜糖,将药纸分散铺于培养料面上诱杀。出菇期间发生跳虫危害,可用0.1%的鱼藤精或除虫菊杀灭。
(四)线虫:是一种粉红色线状蠕虫,呈粉红色,似蚯蚓,体长1毫米左右,繁殖很快。主要从培养料和水源带入,受线虫危害的培养料表层或全部会变湿、变黑、发粘、菌丝萎缩或消失,幼菇死亡。蛀食香菇子实体,并带细菌造成烂菇,致使小菇蕾萎缩和死亡。死亡的幼菇表面发粘,有腥臭味。在潮湿、闷热、不通风的条件下,易发生线虫危害。
防治方法:培养基灭菌要彻底,水源要干净,喷水不宜过湿,常通风,线虫发生时用1%生石灰与1%食盐水浸泡菌袋12小时即可杀灭。也可用2%的甲醛溶液喷雾杀灭或1%食盐水喷洒几次,同时往地面上撒石灰粉消毒。局部培养料上发生线虫危害时,可将受害的部分营养料挖掉,并用甲醛喷杀。
(五)蛞蝓:俗称粘粘虫,它是一种软体动物,成虫体长5~8厘米,虫体呈灰白色,头尾稍尖,腹部能分泌粘液,爬行后呈白色薄层液迹。白天潜伏在阴暗潮湿处,夜间出来咬食菌伞、菌褶,有时还藏在菌褶中蛀食。发现虫害后,可用用5%食盐液喷洒;在蛞蝓经常活动的地方撒生石灰或白碱,沾在蛞蝓体上即死,或喷洒1%的高锰酸钾溶液或5%的食盐溶液防治。在夜间9~10时,可在蛞蝓出来活动时进行人工捕捉。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