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 =1.45, ,说明模型已不存在一阶自相关性,再进行偏相关系数和B-G检验,也表明不存在高阶自相关性。因此通过进一步建模,农业综合生产模型应该为:

t:(2.4211)(5.4022)
=0.9936 =0.9923D.W.=1.6471
三.结论分析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分析
从以上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理论假设存在一定的偏差,农村基础教育和农业科技在建模过程中,由于其作用不显著,被剔除出来,这是因为实证检验是根据现有的数据来进行分析,我国的农村教育与科技还处于较低的水平,未发挥其显著作用。具体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农村医疗卫生费用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最大。从模型中可以看出,当农村医疗卫生投入增加1单位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能增加0.5128个单位。因为医疗卫生保障作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需求,健康的身体及充足的体力对农民参与农业生产,会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我国现有医疗卫生费用投入机制,主要表现为新农村合作医疗,其在起步阶段已经显现出巨大的带动作用。
第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影响次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1单位的增加会引起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0.1096个单位。农村基本设施的建设是农业产出的条件制约因素。但是在我国,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华而不实等特点,对农业生产能力的提升作用不是很明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有形的农村公共产品,它对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效果更为直接。
第三,农村基础教育和科技费用投入的影响不显著。首先,这和教育及科技本身的特性有关,基础教育只是针对农村孩子九年的义务教育,而科技在应用之后还需长期的观察和后续的总结和研究,两者均需要长时间才能起到作用;其次,从现实来说,我国农村的教育和科技起步较晚,发展长期滞后,至目前为止还未起到应有的效应。
(二)政策建议
所以本文最后从四个方面出发,对于提升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途径,提出一些可行的政策和建议。
1.优先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保证资金投入
政府作为农村公共物品的主要提供者,应该对农村卫生医疗的发展加以重视。首先,我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公共卫生制度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政策,在宏观上做好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提供者;其次,我国的大部分农村地区还存在农民“小病不医,大病等死”的现象,基层农村地区应该采取切实措施,对本村的农户家庭做好调研,了解村民,并联合医疗部门深入农民家中,为农民带去健康和福利;最后,在农村卫生医疗费用的投入上,在保证总量增长的基础上,还应该优化卫生医疗资金的投入结构,对较贫困地区加大投入,对农民的大病医治加大投入,对每年的例行体检加大投入,对突发性卫生疫情加大投入,做好各级的资金管理和运用监督,确保农村医疗卫生费用较快较好增长。
2.继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随着工业时代的发展,农机农具为农民种地提供了很多便利,到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更为先进的灌溉设施、农机器具、农业技术,使得农民不再是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可以发挥主动性,运用知识技术和工具来获得更多的收入。针对我国现存的很多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过于陈旧,年久失修,土地被分割化,土壤贫瘠等问题,政府作为这个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应该根据农民的需要,新建一些小型农业基础设施,满足小规模耕种的要求;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两个趋向”重要论断的要求,试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进而带动农业的发展。
3.重视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发挥教育的潜在作用
教育从整体上来看是一种准公共物品,从高等教育到义务教育,教育的公共物品特性越来越明显,随着我国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已成为真正的公共物品。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关系到农民的长远利益,更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而我国的农村义务教育恰恰是我国教育领域中最薄弱的环节;从现实的需要来看,职业教育在农民的就业过程中能起到很大的导向和辅助作用。所以国家应保证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优化支出结构,向农村基础教育倾斜,同时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农民的专业技能,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不管是将来建设农村还是成为向城市输送的劳动力,能有效解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问题,也有利于农村的长足发展。
4.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发挥科学技术应有作用
农业科技对我国的农民来说,或许还不是很熟悉。但是国外有很多的经验可以让我们借鉴,大农场的经营,轮休制的耕种,未雨绸缪的妨害防灾等。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