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管理 > 金融论文

货币中性或非中性——基于货币供应量与利率的协整分析_货币供给-论文网

时间:2013-11-27  作者:郝宇彪

论文摘要:国内的大多研究表明,货币在我国呈现非中性,而这些研究多数集中于货币增长与经济增长或物价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而对利率的研究较少。本文在对货币供应量与利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协整关系检验基础上对二者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实证得出我国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不是利率变化和物价变化的格兰杰原因,而物价变化是利率变化的格兰杰原因。
论文关键词:货币供给,利率,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

一、引言

关于货币性质的研究由来已久,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革命以来,货币政策为金融宏观调控工具正式上历史舞台。对于货币的性质,经济学界一直争论不休。凯恩斯学派重视货币政策的作用,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可以引起利率的变化,从而影响投资和实际产出,主张“相机抉择”。而在凯恩斯主义之前,古典主义认为货币只是罩在实物经济上的一层“面纱”,后来的货币主义学也认为货币供应的增长只会引起物价水平的同比例增加,主张“单一规则”。随着经济研方法的不断发展,关于货币是否中性,经济学界进行了大量的实证检验,我国学者也不例外。然而我国学者研究多数集中在货币增长与经济增长或物价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而对利率的研究较少。本文将着重对货币供应量与利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协整关系检验,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利率的影响正是凯恩斯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基础。

(一)货币中性的定义及研究角度

关于货币中性的含义,有的学者认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在西方被称为货币中性,即货币政策能否影响产出等真实经济变量,它指的是“影响”,与能否促进经济增长并无必然联系。[1]这种认识是有失偏颇的的,因为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央行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两个方面。关于货币中性,根据卢卡斯的定义,“货币中性”是指货币因素在长期中不会对实质性经济变量(如就业、实际收入和产出等)产生影响。此外,英国著名货币理论家劳伦斯哈里斯(LaurenceHarris)曾经给出一个标准的定义:“如果在名义货币供给变动所引起的最初均衡破坏之后,新的均衡是在所有的实际变量的数值和货币供给变动之前相同时而达到,货币就是中性的。当模型不能满足这些条件时,货币就是非中性的。”[2]通过这个定义,我们可以得出,判断货币是不是中性的标准是:根据名义货币供给的变化是否会引起均衡的相对价格和利率的变动。由于利率是凯恩斯理论中货币影响实体经济的桥梁,因此本文着重对货币供应与利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二)货币中性的研究文献综述

1、关于货币性质的理论分析综述

在西方经济学界货币理论发展的基础上,我国学者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货币供应量与实体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厉以宁(1991)、袁志刚(1993)分析了转型过程中中国经济非均衡运行的特点,由于不存在完善的市场,不存在灵敏的价格体系,所以在短期内需求管理的扩张政策可能是有效的。陈学斌(1998)认为中央银行对当前经济运行状况的了解比公众更具信息有事,使得中央银行可以利用其信息优势来刺激经济增长。曾令华(2000)认为,所有论证货币中性的学派都是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论证的,这一含义使得货币长期中性这一概念没有多少实际意义。[3]汪红驹(2003)认为,“中国在转型经济中也表现了货币长期中性和短期非中性的特点。经济转型期使价格和工资粘性的因素成为暂时的,价格和工资粘性具有下降的趋势。经济转型期以后,市场化程度提高,货币供给的一次性增加,只能在价格和工资粘性的假定下暂时改变企业和工人的决策和行为,导致实际产出暂时增加,而在长期,价格和工资会逐步调整,当价格和工资上涨因素吸收了因货币供给增加产生的总需求冲击以后,实际产出将回落,经济会回到潜在产出增长的趋势。”[4]刘金全(2004)认为,货币供给增长率与同伙膨胀之间不仅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也存在短期修正机制,两者之间的影响关系依赖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相互制约。[5]赵春玲(2005)等认为,只要市场存在不完全性,价格存在刚性,货币政策并不是的,而是有效的。[6]

2、关于货币性质的实证研究综述

西方经济学者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对货币中性与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同样存在着争论。弗里德曼和施瓦茨(1963)通过对美国自1867年的近百年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及托宾(1970)通过实证研究法发现,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短期产出的波动会产生影响。而斯姆斯(Sims,1972)第一次在货币的实际效应争论中引入了Granger因果检验,发现美国的数据明显表明货币是引起名义GDP的Granger原因,货币的历史行为有助于预测未来的国民生产总值。而巴罗(Barro,1978)的实证分析则表明,预期的货币增长对产出具有中性,这符合理性预期学派的货币中性观点。随后,米什金(Mishkin)对巴罗观点予以修正,指出在实际分析的过程中,巴罗在建立季度模型滞后阶数上只选取了8阶滞后,而事实上17阶滞后系数在统计上仍有意义,因此人们对其结论产生怀疑,但有人对米什金的结论予以重新估计,结论具有不稳定性,且再一次得出预期货币供给对产出具有中性的观点。后来,Kormendi&Meguire(1984)通过对50个国家的实证研究以及Boschen&Mills(1995)通过对美国的实证研究发现,货币供应量对实际产出不会产生影响。再者,McCandles&Web(1995)通过对110个国家、30年期间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两个主要结论:(a)通胀与货币供应增长率的相关系数几乎为1;(b)在通胀或货币与实际产出的增长率之间没有相关。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贵州省保险业“十二五”期间保费收入预测分析-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信用创造与金融虚拟的互导机制及现实思考_逻辑模型-论文网
经济管理分类
电子商务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管理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网络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客户关系管理论文
酒店管理论文 物流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金融论文
教育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广告设计论文
相关金融论文
最新金融论文
读者推荐的金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