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就结合 的取值进行几点讨论:
讨论一:很明显,当 (或 ),则 与 及 必与 一同增长(或者减小)。则必然意味着一个农户生产一种产品(生产性产品或者经营性产品)的劳动生产率与他生产该产品的专业化水平一同增长。
讨论二:具体而言,当 时,该生产系统显示出专业化经济情况;当 时,该生产系统显示为专业化不经济;当 时,该生产系统显示专业化报酬不变。
讨论三: 表示专业化经济程度,该生产系统对于两个农户而言是相同的,生产函数对于农户所生产的两类产品也是等同的,意味着农户之间不存在禀赋技术或技术上的差异杂志网。
  
图1运用转换曲线对只有两个农户的生产系统的分工经济进行了阐述: 曲线是单个农户自给自足时(即同时生产生产性产品和经营性产品)的生产转换曲线。当农户的劳动全部用于生产生产性产品时,其最大生产能力为 ;全部用于生产经营性产品(包括务工收入和非农产业经营产出)时,其最大经营能力为 。 曲线为两个农户都选择自给自足的总合转换曲线。 曲线是有分工的总合转换曲线(不含 、 两点)。 点是完全分工状态,一个农户专于农业生产,另一农户专于农业或非农业经营; 点是部分分工状态,一人专于农业生产,另一人既从事农业生产,又从事农业或非农业经营; 点也是部分分工状态,一人专业于农业或非农业经营,另一人既从事农业生产,又从事农业经营。按照(2)的模型,农户生产的两种产品是可分离的,这意味着,两个农户可以选择极端的专业化。可以直观看出,有分工的总合转换曲线高于自给自足的总合转换曲线,它们之间的差距构成分工经济,正是这种分工经济产生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基本动力。
土地流转的实现,把农户在小农生产方式下承担的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又承担不了的经营职能部分或全部剥离出来,由公司或中间层组织来承担,使双方都能获取因专业化而产生的递增报酬。同时,对于相当一部分农民来说,从事务工和非农产业的经营性活动,也因为专业化的关系产生了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况。可以这样说,农户职能专业化引致了分工经济,进而成为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动力。
3 一个有贸易活动和非均一参数模型的改进及其超边际分析
3.1 假设
设一个有一个包含 个等同的农户的生产系统,农户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农户的活动分为生产与经营两大类,但该经济系统有三种产品,一是初级农产品,二是在初级农产品基础上延伸的加工农产品,三是不能划入前两类的农户生产和经营的其他产品,比如用于自给或者出售的非农手工艺制品,服务产品则是针对前三种产品的交易服务(中间服务产品)。
对于每个农户,首先设定如下一组只有初级产品、加工品和其他产品而不包含中间服务产品的生产函数和时间约束:
, , , (3)
式中下标 代表参与土地流转的内外部业主,即农户, =1,2,…, ; 为农户数,假设 很大; 是 自给的产品数量, 为售出的数量, 为 用于生产产品 的时间, 为三种产品生产的专业化经济程度参数。一个农户总的可用时间为 ,另设 为三种产品的价格。
假设初级产品和加工品的购买量分别为 ,且购买量的 部分在买卖易手时因交易费用而消耗。于是,当农户购买 或者 时,他得到的是 和 。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这种冰山交易技术对于避免混合着供货方和受货人的下标组成的角点解的困扰是必不可少的。交易费用系数 表示运输费用和为实现交易所必须的其他费用。这些费用取决于交易技术、制度安排以及城市化。交易费用系数也可以解释为预期的因议价或者某种定价过程而产生的内生交易费用。
与杨小凯(1992)的消费—生产者模型不同,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一种针对初级农产品和加工农产品的交易(中间)服务农业论文,比如信息、技术服务等。这些中间服务对于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的交易效率提升,以及土地流转方式和流转后的土地经营模式高度化演进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必须在我们的模型中有所反映,因此改进后的生产系统和时间禀赋约束为:
, , , , (4)
2/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