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突破意识形态的束缚,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
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引领了新一轮的思想解放,这也进一步推进文化领域的改革发展。同年国务院办公厅编著出版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中,首次使用“文化产业”概念。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要求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与建设,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提出文化产业概念,充分说明党对文化建设完全突破了意识形态的束缚,认为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只不过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手段而已,正如“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它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论文大全。”[11]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有产业的属性。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将文化分成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放在同等地位,强调要求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确立,丰富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内容,明确了文化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动力,使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地位得到认同。
三、关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科学理论的形成
改革发展以来,我们党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方面,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文化领域的改革,重点放在文化体制上,忽视了文化产品的特殊性,过于强调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在全社会忽视了思想道德教育,导致“一手硬、一手软”。邓小平在总结改革开放经验时说:“很多人只讲现代化,忘却了我们讲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最近十年的发展是很好的。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而,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我们经过冷静考虑,认为这方而的失误比通货膨胀等问题更大。”[12]
在邓小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科学理论和具体实践的框架下,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科学理论经过近30年的探索实践逐步形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文化是生产力。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继续肯定“改革文化体制是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根木出路”,第一次明确提出“文化是生产力”。党的十六大至十七大,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科学理论的形成时期。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继承和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化生产力的论述,立足于中国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实践经验,把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上升为科学理论,强调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13]十七大报告以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为指导思想,实现了解放与发展文化生产力的第一次飞跃,形成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科学理论,成为我国生产力发展和文化繁荣的新的里程碑。
[参考文献]
[1][13]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 人民出版社,2007.
[2][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 人民出版社,2001.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 人民出版社,1979.
[6][7][8][9][10]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 人民出版社,1993.
[11][12]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 人民出版社,1993.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