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科学发展观是解决历史难题的科学思想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人低潮,中国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但是在发展中我们不仅要受到来自资本主义国家的打击和干预,还有自身在发展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在这样严峻的形势面前,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深入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使我国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问题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新高度、新境界,为东方社会解决世纪难题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首先,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这是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继承。科学发展观强调第一要义是发展,就是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根本体现。众所周知,我国社会主义是建立在落后的文化和经济的基础上的,因而,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创造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既是保持社会安定的需要,也是发展的需要。邓小平同志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中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⑧江泽民同志也强调:药学专业毕业论文“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关键在发展;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坚定人们对社会主义和祖国未来前途的信念与信心,最终也要靠发展。”⑨可见,发展对于我国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但是对于在落后国家怎么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马克思没有给出一个详细的答案,而科学发展观则要求我们应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就是对东方社会理论的创新。所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相协调,相互促进,确保各方面全面发展,与此同时既要注重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又要注重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好保护,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证中华民族一代一代地繁衍发展下去。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应有的状态和方式。科学发展观之所以要对发展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就是因为只有这样的发展才符合人类社会特别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够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最终取得成功。
其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延伸。马克思学说就是以现实的个体的人为出发点,认为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类社会发展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体现了对人的重视和关怀。党的第一代领导人,由于缺乏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人的问题没有高度重视,在政策制定上出现了偏差,阻碍了中国的快速发展。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关注人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需要,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安定和团结。科学发展观深刻洞识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这一时代要求,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以人民作为社会主体的革命原理。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只是经济上量的增长,还包括质的提高,更要包括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我国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有利地打击了西方国家企图利用意识形态攻击社会主义国家的图谋。西方国家只要有机会就会针对中国人权挑起冲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总是企图借用国际政治舞台攻击中国的人权状况,使中国的国际形象受到不良影响。而以人为本的提出有力地回击了西方国家对我国在人权问题上的诬蔑。因为以人为本就内在地包含尊重人权的观念,它是指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权利为本;而尊重人权就是权力在民,即尊重个人,尊重人应具有的普遍的、一般的权利,同时尊重个人应具有的特殊权利,两者都把人的权利放在重要的位置,有利地表明了我国在人权问题上的态度。而中国在5.12汶川大地震和这场浩大的金融危机中所表现出来的“以人为本”的胸怀与胆魄更加深刻地证明了我国对人权的重视。因此,我国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真正体现了国家对人民群众的重视,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群众史观,是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延伸。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30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34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35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41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29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31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35-436
⑧《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377
⑨《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8):123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