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溥仪孤独危险无助虚幻地坐在故宫的墙头时,与东方的无能(束手无策的太监们)相比,又一次是西方人庄士敦挽救了中国皇帝(带领东方走出危险)。
而在《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主人公杰马(普通印度人的代表)被描述成一个柔弱,受人欺凌的小孩。从小受哥哥马利克的欺负(被关到厕所,千辛万苦得来的电影明星签名照被卖掉,心爱的女孩被抢走……),流浪后差一点被人弄瞎,冒充导游被警卫追赶,被司机殴打。然而懦弱的杰马最终得到了幸福(财富和心爱的女友)。杰马一系列的幸运,都和西方世界,以及带来西方世界惠泽的全球化有关。没有铁路和火车,小兄弟俩逃不脱魔掌。没有泰姬陵里的游客,俩小孩无法谋生。没有慷慨的美国人和他们的“美国时间”,杰玛拿不到那改变命运的100美元。没有媒体全球化电视模式输出,印度就没有《谁能成为百万富翁》,杰马也就没有不懈追求拉提卡的机会。而所有迫害小兄弟俩的,都是本土势力,宗教迫害,童丐幕后的恶棍,霸占拉提卡的黑帮老大。
在西方人制作和描述东方的电影里,东方无一例外地被妖魔化,弱化甚至是消声。而以此同时,东方又几乎都无一例外地被西方文明所拯救,西方人的优越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将东方消声---君临东方
西方与东方之间存在着一种权利关系,支配关系,霸权关系。这种关系在
西方拍摄的异域电影中表现更为明显。能获得西方认同,符合西方对东方想象和建构的这两部奥斯卡影片则将这种关系表现得更为透彻。
在《末代皇帝》中,溥仪自接受并学会了骑自行车(西方先进和文明的代表),从此拒绝坐轿子和马车(代表东方)。在接下来的影片中,溥仪穿西装,吃西餐,唱英文歌曲,西方的一切彻底打动了溥仪。西方(庄士敦)引导着东方(溥仪)走向了西方,同时也意味着东方在此过程中迷失了自己,放弃了自己的文化与文明。
而在《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西方的素材比东方素材更加明显。主人公杰马说英语而不是本土语言;他清楚外国的货币而不是卢比;他了解英国的明星,大本钟,街道,但是却不了解印度国旗下的格言。换句话说杰马对英国的了解已经到了细节,然而对印度连皮毛都不清楚(连五岁的小孩都知道的事情)。尽管在影片中杰马对此作出了解释,然而却并不能澄清制片人的意图。杰马在影片中已经被完全的西化,在他身上再也找不出印度人的影子。
影片中随处可见的是西方的影子,可口可乐、《三个火枪手》、随处可见的西方人及他们的“美国时间”,甚至这部影片都是围绕由西方传入的“谁想成为百万富翁”这一节目编制而成。不仅仅是印度人,整个印度已经西化,不仅经济受西方影响,文化也受到了西方的控制。
两部影片本身都已是被“他者”化的典型代表。尽管导演可能并没有将东方“他者”话的意图,然而正如萨义德所说,“对于一个研究东方的欧洲人或是美国人而言,他都不可能忽视或否认他自身的现实环境:他与东方的遭遇首先是以以一个欧洲人或美国人的身份进行的,然后才是具体的一个人。”(赛义德,2007:15)他们在制作影片时,不由自主的掺加了想象成分。我们要深刻认识到马克思所说“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必须被别人表述”的深刻含义。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西方垄断和控制大众媒介的时代,势必向东方发展中国家推行文化霸权。后殖民主义批判理论强烈谴责此种文化帝国主义行径,认为在后殖民语境下,东方应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性和自主性,使西方认清真正的东方。这有这样才能彻底消除东方的“他者”形象,弘扬民族文化,真正走向文化多元和和平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王岳川. 《后殖民主义和新历史文论》.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2 赛义德·W·爱德华.《东方主义》.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社,2007年.
3 邹霞. 《影片〈末代皇帝〉的启示》. 《今日中国》,1988年第十期:P32-34.
4 阿雷恩·鲍尔德等著,陶东风译.《文化研究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