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80年代前期相比,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形象塑造精英人格失落了。知识分子或主动或被动地彻底放弃了崇高和伟大,也失去了神圣的渴望和为理想而奋斗的行动,失去了传统知识分子身上的道义和责任,而将自己混同于普通百姓生活中,表现出作为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奈无助和软弱卑微及庸俗。他们在为生存而做出各种行为的同时,自身也逐渐迷失和消隐到喧嚣和浮躁的日常生活中。除了拥有知识和接受了高等教育之外,知识分子几乎等同于普通人,这时的“知识分子”称呼只是一种身份的区分而已,丧失了人格精神上的区别。
三、转型期知识分子的沉沦与放逐
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特定审美意识形态,既具有自身特定的审美质素,又受制于思想文化与历史语境的规约。小说中知识分子呈现的风貌与一时代知识分子的处境密切相关。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最激荡的转型期。人们的生活完全在商业社会的运行规则中进行,统治整个精神界的是商业社会中的利己主义、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结果造成了整个社会“精神的沙漠化”。反映在文学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塑造,大多数是人格低矮、道德败坏、精神颓废的负面形象。面对金钱和欲望的强烈冲击,他们大都或流于世俗,或逃避现实,迷茫和失落是其精神的主要特征。生活在被各种各样的欲望所影响和包围的现实社会环境中,作为“人”的知识分子,各种欲望开始被激活。正如韩少功所言:“金钱也能生出一种专制主义,决不会比政治专制主义宽厚和温柔。这种专制主义可以轻而易举地统治舆论和习俗,给不太贫穷者强加贫困感,给不太财迷者强加发财欲,使一切有头脑的人放弃自己的思想在大街上瞎起哄,使一切有尊严的人贱卖自己的人格去摧眉折腰。中国文人曾经在政治专制主义面前纷纷趴下,但愿今后能稳稳地站住。”韩少功的这种提醒和分析,可谓精辟、独到,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在时代语境中的精神蜕变:在思想贫困、情感贫困的时代,个人欲望在时代的种种诱惑面前开始膨胀和狂奔。贾平凹90年代创作的反映知识分子的长篇小说《废都》中的主人公“庄之蝶”的生存状况比较深刻地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自我身份认同的危机,同时也揭示了商业社会中涌动的欲望大潮对于知识分子的冲击。“庄之蝶”是个名燥一时、在西京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著名作家。在那个时代里,文学有着无与伦比的崇高地位,这也是主人公庄之蝶与所有女人性爱纠葛的逻辑基础,在“文化名人”光环的笼罩下,他迷失在性欲的暂时欢乐中,以此麻醉自己,完全失去了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情怀。游离于国事、天下事之外,在一片自我私欲的空间里自娱自耗的庄之蝶由于缺少高尚价值观念的依托,要么在权力的攫取中尔虞我诈,要么在金钱的追逐中留连忘返,甚至沉浸于女色不能自拔,从而迷失在一片自我价值的虚无里。
如果庄之蝶是因为信仰的迷惘、价值观念的崩溃而陷入自我的沉沦的话,那么格非的《欲望的旗帜》则彰显了这样一个事实:知识分子已经彻底的自我放逐。苏心津津有味地讲述自己如何地享受欢娱,贾兰坡在桌子底下踩张末的脚,张末沉醉于邹元标的淫秽话语中,宋子衿一方面游戏在哲学与小说的空间,一方面放纵于与各种女人的交往,陶醉于性的刺激中,企图以放纵的肉欲来获取生活的信心,来代替虚空的理想。在众人欲望的大旗冉冉升起时,贪婪、放纵、背叛、恐惧等一一从道貌岸然的背后释放了出来。在一个以“精神拯救”为名的哲学年会上,这一群知识分子彻底走向了自我放逐的深渊。道德自律与本能欲望之间的分裂最终导致了他们当中某些个人的自杀和精神分裂。这都表征着一个压抑已久的社会在突然放开而一切又还未走向正轨时的时代风貌。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大部分知识分子迷失、蜕变过程中,仍然有不甘堕落或逃避的知识分子,他们热衷于追溯自己的精神家园,思考着知识分子的使命和应有的价值取向,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张承志和张炜。面对虚饰浮躁的文坛,他是来自“灵魂的声音”,面对失魂文坛,它是一场“精神的圣战”是对在感性的谎言中狂欢奔突的城市漂流物决斗的战书。路遥《平凡的世界》,毕飞宇《前往黄村》,邱华栋《城市战车》中的知识分子也属于这一类。可让人痛惜的是,这种觉醒者太少,他们目前所做的也只能算是“铁屋子的呐喊”。拯救失落的精神依靠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的努力。正如黄书泉先生所说:“也许知识分子新的人生、新的人格只能产生于新一代知识分子之中。这种新的人生和人格,既不是‘拒绝世俗’,也不是‘躲避崇高’,既不是对终极价值的虚设,也不是解构一切,而是让飞扬律动的生命过上一种真正属于自己的真实的生活。”他的话虽略显悲观,但却对“真正”的知识分子提出了恰切的要求。
总之,文学形象的意义是丰富且隐晦的多元存在,需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历史存在的前提去多方面挖掘。新时期知识分子形象作为知识者的自我塑造和精神反思,能够折射出这一群体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下的现实遭遇。这类形象存在的意义,除了文学史上的艺术价值和社会现实的思想价值,我们还可从中发现其关怀生命本真存在的深层意义。
参考文献
1 裴毅然.《中国知识分子的探索与选择》,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 陶东风.《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 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3 李新宇.《伟大的觉悟与艰难的自省论近几年文学对知识分子人格特征的艺术思考》,人大复印资料,1989年第4期
4 卡尔·博格斯.《知识分子与现代性危机》,李俊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 童庆炳.《拷问自我关于知识分子题材作品的再思考》,人大复印资料,1989(4)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