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为了给革命的无产阶级寻找一个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因此,“……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现存的事物”。
其次,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和唯物史观的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马克思从研究哲学转向经济学,就是为了适应资本主义时代无产阶级迅速发展的需要。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创立了以剩余价值学说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恩格斯评论说,“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这本书那样对工人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最后,《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它结束了欧洲共产主义运动的长期痛苦摸索,使工人运动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列宁在《卡尔·马克思》中说:“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
三、共产主义鼓舞着人们为争取自由平等而奋斗
人类自出现以来,就处在与自然界和社会不断交往的过程中,如在这一过程中追求一种自由完美的理想,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目标。古今中外的思想家纷纷诉诸想象,力图在“共产主义”社会实现这种美好理想。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描述“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中国历代农民起义的口号中都含有“等贵贱,均贫富”的要求,陶渊明的“世外桃源”,这些都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在西方历史上,不少思想家也对未来社会进行了美好的设想,柏拉图的《理想国》、培根的《新大西岛》和莫尔的《乌托邦》等等,无不是对未来社会的憧憬。但是,所有的这些,只是流于想象,并未经过严密的论证,只有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才从根本上扭转了这一点。“共产主义”的提出,使留于口号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要求变为无产者的追求,并上升为自觉的行动。马克思在理论上描绘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蓝图——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消除阶级的社会,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为丰富的社会,是劳动成为人们第一需要的社会,是按需分配的社会。尽管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但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开启了异化状态下人们思想的闸门,并上升为无产阶级为争取自由、平等的自觉行动。19世纪30、40年代的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的舞台;巴黎公社尽管昙花一现,但它是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第一次实践,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它给资本主义第一次沉重打击,它使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向全世界宣告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打开了一个很大的缺口,大大鼓舞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世界被压迫人民和民族的民族解放斗争,使帝国主义推行的殖民主义制度遭到致命的打击,极大地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和世界的面貌。虽然,在20世纪晚期,社会主义运动遭遇了挫折,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但是,这不是社会主义在全球的失败,而是社会主义在苏联和东欧的暂时挫折。令人欣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创了新局面,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了重大进展——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所有的这些,都是因为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我们有理由相信,共产主义社会将是实现全人类的自由解放和人的“真正占有”的美好社会。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 77,78,81,83,77,88
7 周泽之 罗保国. 社会历史之谜的科学解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讲 [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07. 125
8 列宁选集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416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