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般简称ASP。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动态网页制作课程。
论文关键词:ASP,高职院校,动态网页制作
1、引言
Active ServerPages:活动服务器页,一般简称ASP。ASP是Microsoft 的技术产物,ASP文件中的脚本是在服务器上执行的,包含文字、HTML、XML以及脚本等,ASP程序可以响应用户的请求或从HTML表单上被提交的数据,访问数据或数据库并将结果返回到浏览器,从而将网络流量降到最少,ASP是动态网页制作课程。
近年来在高职教育中, 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目标的办学思想得到了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的支持。为了更有效地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动态网页制作的技能, 动态网页制作类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实验项目成为了专业建设中需要研究的问题。
2、ASP的教学情况
以往ASP的教学一定程度上沿用了本科的教学方式和实验项目, 对于高职学生来讲有些授课方式对学生不合适, 尤其是高职学生本身理论基础不高, 对有些实验项目的理解不够深入。先讲运行环境、编程基础、对象, 学生在最后几次课学习了数据库后才真正的了解什么是动态网页, 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只是在教师指导下, 完成了基本的对象的方法和属性使用, 对对象的原理和使用场合理解不够。这样在一定程度降低了学生学习热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信心, 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更主要的有的学生可能会丧失对这项技能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表现出没有信心、消极的学习态度。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每次课、每个实验都是独立的, 每个实验由教师事先制订好针对某个方面的内容去练习, 这些内容之间本来是有联系的, 但是这样由于时间关系, 每个实验可能变得没有联系了, 造成学生对课程整体性的掌握不够深入, 从而直接影响了学生上课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的深入, 教师对于同一个内容要讲述多遍、举好多相关的例子的局面, 这样不仅使课堂利用率下降还增加了教师的教学负担, 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3、ASP课程教学体会
ASP 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尽快掌握并运用ASP语言知识,提高其应用能力,是值得我们教师认真研究的课题。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结合本学科的教学内容,积极进行教改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论文格式模板。
3.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求知欲望
3.1.1明确教学目的
高职院校《ASP程序设计》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ASP知识,根据实际问题进行ASP动态网站的创建与维护、ASP动态网页的编写、通过ASP动态网页访问数据库,使学生具有ASP动态网站开发的初步能力。
在授课过程中动态网页制作,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接触计算机时,很多学生感到新奇、好玩,但这只是一种好奇。在课上可以介绍一些趣味性算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自觉、独立地获取知识,打好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基础,使学生体会程序设计的用途和一种全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把解题思路、方法和步骤当作授课的重点,从而让学生明白如何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逐渐培养学生进行程序设计的正确思维模式。
3.1.2多种教学方法和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
虽然现在大多数学校的教师已用多媒体教室上课,但仅也仅限于使用PPT课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教学,笔者认为可以依赖多媒体技术,把枯燥的理论形象化,声、影、图、文融为一体。
例如:在理论教学中,采用CAI 教学,利用Flash 动画进行课堂演示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兴趣,采取师生互动的启发式教学模式,活跃了课堂气氛,课后做到及时答疑;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设计程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在课程实训设计中,选用论坛系统、网上调查、聊天室、ASP网上调试SQL和交友网站等程序开发实例讲解,使学生不会觉得学习ASP是枯燥乏味,没有实用意义的,充分体现了高职的教学特色。。
3.1.3语言形象化和通俗化
一般高职学校的学生在入学前对计算机只是了解很少,这就要求在给学生讲解时,对一些计算机和网络基本知识给予介绍,如果只是一般概念性的讲解,学生会感到难以理解。因此要用通俗的语言、形象的比喻,生动的讲解那些晦涩的概念,这样学生才能更易理解,同时对ASP语言的学习也更有兴趣,授课时要改变过去先给出定义和规则的讲授办法,而是从具体问题入手动态网页制作,努力把枯燥无味的“语言”讲得生动。
3.2、强化动手操作训练,理论联系实际
3.2.1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职学校的学生培养目标就是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毕业后能立即投入工作之中,无需再培训,实训教学要强化学生实际开发和应用能力,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教学内容主要围绕论坛系统、网上调查、聊天室、ASP网上调试SQL和交友网站五个“工程项目”进行教学,再将每个项目又分阶段展开成实训项目和设计教学,将知识点都溶化到一个个实训案例的程序编写中,并在每一个阶段的学习进行小结性的贯穿和能力提高。
3.2.2理论知识的巩固
教学中采用的是案例教学时,每堂课首先展示一个程序范例,该范例包括了当天要讲的标签、新语句,然后讲解实现这一程序的基本思路,以完成“项目”为主导。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方面。
1). 采用“整体-局部”的教学思路。不论多么简单的案例,都应以系统设计为起点,以完成案例的过程为线索展开教学,把“程序设计方法”这一核心内容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系统和全局的概念。
2). 案例应具有“趣味性和实用性”,将趣味性和实用性贯穿于教学始终,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每个案例的设计要通盘考虑。用户的需求、功能的思想、界面的设计、容错的考虑、代码的复用、系统的测试等都必须考虑到,并注意案例代码的规范化,要求学生编写规范代码。
4). 要及时归纳,做好小结。在内容上归纳可以是一个控件使用的归纳,也可以是对一种结构、一个模块的归纳;在方式上可以使用文字概括,也可以使用图示总结。总之,要求学生整理、积累归纳和总结的结果,并鼓励学生自己做好归纳。
5).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异向思维,如一个案例是否只有书上的一种解法,书上的解法是否最优化等。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搜索、相互讨论的方式完善案例,辅助学生查阅多种资料解决在完善案例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论文格式模板。
3.2.3综合能力的培养
建立教学网站,包括课程资料、实验指导、网上答疑、知识自测等子系统。通过教学网站的应用,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从以教中心走向以学为中心,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校园网,设置便于师生交流信息、学生浏览和下载资料的一些栏目动态网页制作,实现教师和学生畅通的交流。学生可以在网上做作业,学习资料。通过开展网上教学,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课外学习的需要。在机房通过局域网显示试题,考完后立即公布答案,供学生自我检测和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4、总结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必须在实验指导书、作业等教学资料中体现实用性,体现结合专业特点原则。还要及时了解学生能力提高的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在授课和实验过程中反复强调并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灵活掌握编程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创造施展才智的空间。实行由粗到细的模块化教学方式和启发式教育方式,合理设计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记忆深刻。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课教师不单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掌握自我管理、自主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和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可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有助于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以最快最简单易懂的方式,扎实地掌握ASP开发动态网站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