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工可以看到学院目前的运行状态和变化趋势,学院各级领导亦能随时了解教工的工作情况和学院的发展瓶颈,及时调整学院前进的步伐和方向,各级领导置身于系统就等同于置身基层。学院各项工作始终在受控状态下高效运转,逐步形成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同时,仪表盘中显示的各种从大量事务数据中聚集汇总生成、最能体现管理效能及教学水平的信息(如课室使用率、实验室使用率、设备使用率及报修率、各后勤场所满意率、授课的满意度等),学院领导可以此作为运筹管理的决策依据,合理分配和调剂学院的办学资源,调整及优化结构,在保证一定量的前提下,更加强调资源利用的效率。
(五)操作界面人性化和个性化
在我们的数字综合管理平台上,每位教工的工作平台界面均能显示个人的信息,可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要求自行定制功能模块。管理平台提供个性化的任务提示,时刻向教工提醒重要的工作任务,使教工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不会疏忽或遗忘当前急需处理的问题。这些任务提醒功能既可由大系统中的某个子系统自动发出(当系统数据发生变化时),也可由用户自行定制。
数字校园还为每位学生建立了个人信息档案及统一门户,学生据此可以即时了解本学期的课程安排情况、勤工助学情况、教师情况、所学课程标准、专业介绍、交费情况、教材使用情况以及三年的学习成绩等,并可透过该门户直接进入网络教学平台,下载教学资源,自主学习,拓宽视野,使自身素质获得全面的提升和发展。
我院用极低的成本自行设计开发,全员参与构建的创新数字校园,以网络作为纽带,把学院的教学和管理理念深嵌于其中;以数据的归属管理形成各职能部门的信息管理系统,同时又打破了系统的边界,使这些系统相互联动,共享数据,以 ISO9000 架构作为流程总线重组我院的工作流程,形成了多个任务驱动的软件功能模块;数字校园中的所有数据在经过预处理后,又汇聚成为三大实时数据监控平台,从而使学院的工作始终在可视、受控及持续改进的状态下展开。
我院的管理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从粗放型逐步走向集约化,既赖于通过信息技术使管理者的思想和设计“落地”,同时也得益于信息技术对管理思维产生的呈几何级数增强的扩张力,催生新的管理思路、管理要求、管理目标和管理设计,并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变为现实。
参考文献:
中国高教研究 2009年第2期 高校信息化建设体制机制探讨 孙强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 浅析信息时代的教育信息化 郭晨筱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