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碳金融创新需要各部门共同行动,设立低碳经济发展所需的中介实体机构,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与机制。
清洁发展机制(CDM)是《京都议定书》中引入的灵活履约机制之一。它规定,一个碳减排项目如果没有经过指定的核实程序专门测量和审计其碳排放,就不可能在国际碳排放市场上转让其碳量以获取价值。因此,一旦CDM项目进入运作阶段,项目参与者就必须准备一个监测报告估算项目产生的CER(经核证的减排量),并提交给一个经营实体申请核实。核实过程是由经营实体独立完成的,它是对监测报告上的减排量进行事后鉴定。经营实体必须查明产生的CER是否符合项目的原始批准书标明的原则和条件。通过详细的审查之后,经营实体将提出一个核实报告并对该CDM项目产生的CER的量予以确认。在这些经营实体中,有代表性的将是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公司,如审计和会计事务所、有能力独立可靠地评估减排量的咨询公司和法律事务所。因此,基于碳交易的金融创新需要碳计量、减排核证等方面的支持。而金融机构由于自身业务的特殊性,不会面面俱到,这会催生对碳计量、减排核证等中介机构的服务需求。因此,必须要有专业的中介服务机构的建立与规范运作作为碳金融良性发展的市场支持力量。
(三)商业银行要重视低碳金融创新人才的培养。
现代经济社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作为金融创新的核心力量,我国商业银行在上一轮金融创新中已经落在了发达国家后面。金融创新人才缺失也是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市场对所有主体都会给予发展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谁首先培养出合格的创新型人才,谁就能够掌握市场的主动权。在这方面论文网,我国商业银行尤其要加大投入,以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带动低碳金融创新。
(四)政府要继续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在全球碳金融创新过程中为商业银行提供结算工具的支持。
目前,欧元是碳现货和碳衍生品场内交易的主要计价结算货币,而由于一直以来英国都是碳减排最坚定的执行国,尽管英国排放交易体系已并入欧盟排放贸易体系,但伦敦作为全球碳交易中心的地位已经确立,英镑作为碳交易计价结算货币的空间能够继续保持。此外,由于日本、澳大利亚在碳减排方面的领先地位,日元、澳元也将在未来全球碳交易计价结算货币中占有一定比例。相比而言,美元在碳交易市场的需求稍显逊色。碳交易市场的蓬勃发展很有可能会对打破单边美元霸权、促使国际货币格局多元化产生影响。[3]由于交易货币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一国在全球碳交易机制中的地位与金融创新的成效,因此,我国仍然要不遗余力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一方面可以促进国际货币格局的多元化进程,另一方面也能够在金融创新过程中为商业银行提供结算工具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初昌雄,周丕娟.碳金融:低碳经济时代的金融创新[J].金融与经济,2010(2):18-21。
[2]陈游.碳金融与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J].金融论坛,2009(10):69-73。
[3]陈龙.我国商业银行碳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的研究[J].金融经济,2010(9):82-83。
[4]董晓波,张同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9(5):81-85。
[5]傅强,李涛.我国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国际借鉴及路径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10(9):106-111。
[6]罗晓娜,林震.低碳经济下的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J].经济与管理,2010(9):21-25。
[7]刘永泽,王珏.我国金融工具从四分类到两分类的现实思考[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0(5):19-26。
[8]刘曙光,张慧.金融创新风险与防范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7(2):68-70。
[9]索彦峰,陈继明.银行可持续发展:寻求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的适度平衡[J].南方金融,2009(11):11-13。
[10]唐海燕.风险管理研究2010[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1年版。
[11]唐跃军,黎德福.环境资本、负外部性与碳金融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10(6):5-14。
[12]王慧慧,姜广海.碳金融: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J].工业技术经济,2010(9):39-42。
[13]王卉彤.建立健全低碳经济的金融创新机制研究[J].财贸经济,2010(7):35-39。
[14]武魏巍.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的思路[J].宏观经济管理,2010(10):33-34。
[15]吴丽霞.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银行业金融创新[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0(2):27-30。
[16]郑旭华.商业银行支持低碳经济建设有关问题研究[J].兰州学刊,2010(6):48-50。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