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1.116537*Y-0.431165*Y+0.906297*AR(1)(4) (9.618119)(-3.315370)(4.488593) R=0.997695F=2813.613D.W.=1.828211 表明,福建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元,其中1.116537元用于消费支出,这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但估计结果符合不可逆性和棘轮效应的理论描述。 (四)初步比较 1.攀比性与示范性消费函数 比较(1)、(3)两个模型可知,相对收入假说下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大于农村居民;福建省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同城镇居民相比,更易受到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 将方程(1)、(3)两边同时除以Y得到 城镇居民:C/Y=0.560266+0.162691(Y(___)/Y) 农村居民:C/Y=0.479133+0.346087(Y(___)/Y) Y(___)/Y为全国人均收入和福建省居民收入的比值。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波动引起Y(___)/Y值的变化,从而引起福建省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变动。同样,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动引起福建省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变动,但前者受全国收入水平变动的影响更大。 2.不可逆性和棘轮效应消费函数 由(2)、(4)这两个模型可知,相对收入假说下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747719,而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参数估计值不合理;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受他们过去高峰时人均纯收入的影响程度高于城镇居民。 将方程(2)、(4)两边同时除以Y得到 城镇居民:C/Y=0.747719-0.043114(Y/Y) 农村居民:C/Y=1.116537-0.431165(Y/Y) 表明,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受过去高峰收入和现期收入比值Y/Y的影响,两者呈负相关,并且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受过去高峰收入和现期收入比值的影响程度高于城镇居民。 三、持久收入假说模型及其估计 (一)理论简述 持久收入假说的主要观点是,消费者消费支出的多少是由持久收入决定的,并非取决于短期收入水平。消费者在t期的收入Y是持久性收入Y与暂时性收入Y之和,在t期的消费支出C是持久性消费支出C与暂时性消费支出C之和,并且持久收入与暂时收入、持久消费与暂时消费、暂时收入和暂时消费均不存在相关关系。于是,根据持久收入假定的消费函数模型为: C=aY a是持久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对Y的估算,本文采用巴拉(Bhalla)提出的估计公式: Y=0.437*Y+0.323*Y+0.24*Y 在对福建省城镇、农村居民消费函数的估计中,分别以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作为Y以估算Y。 (二)城乡居民消费函数的估计和比较 城镇、农村居民消费函数的估计结果分别为: C=0.775479*Y+1.288599*AR(1)-0.412032*AR(2) (28.15477)(5.106023)(-1.642402) R=0.997086F=2053.139D.W.=1.803243 C=0.812424*Y+1.522718*AR(1)-0.758425*AR(2) (40.55613)(8.607058)(-4.326687) R=0.995104F=1219.430D.W.=1.636246 观察城乡两个模型发现,二者的持久收入对消费支出的弹性均较大,接近0.8,且农村居民持久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更大。这说明收入特别是持久收入的提高无论对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增加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且对农村居民消费的积极影响更大。 四、对相对收入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消费函数的检验 (一)检验方法 检验的思路是,针对每一个理论建立的消费函数,对城镇和农村居民加以区分,先以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解释变量Y,带入相应的城镇居民消费函数,得到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估计值 ,再用同样的方法得到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估计值  。然后将得到的  同对应年份消费支出的真实值C进行比较。对估计值和真实值的比较,用相对误差这一概念进行量化分析: 相对误差= 将得到的相对误差值按照£1%、£5%、£10%、£15%,£20%、>20%五个临界值进行分组统计。评判标准是:较小的临界值说明相对误差越小,模型性质好;临界值相同时,若A模型相对误差的数量多于B模型,则认为A模型优于B模型,用“A>B”表示。 (二)相对收入假说消费函数的检验 分别对相对收入假说下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真实值和估计值进行比较,得到下列图表: 
 图1相对收入假说“示范性攀比性”下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真实值与估计值对比 
 图2相对收入假说“棘轮效应”下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真实值与估计值对比 
 图3相对收入假说“示范性攀比性”下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真实值与估计值对比 
 图4相对收入假说“棘轮效应”下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真实值与估计值对比 (三)持久收入假说消费函数的检验 分别对持久收入假说下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真实值和估计值进行比较,得到下列图表: 
 图5持久收入假说下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真实值与估计值对比 
 图6持久收入假说下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真实值与估计值对比 (四)检验结果综合比较 将上述检验结果进一步整理,得到下表: 表经典消费理论检验结果 
 
    
        
            |     | 城镇居民消费函数检验结果(数量百分比) | 农村居民消费函数检验结果(数量百分比) |  
            | 临界值 | 相对收入假说 | 持久收入假说 | 相对收入假说 | 持久收入假说 |  
            | 攀比示范 | 棘轮效应 | 攀比示范 | 棘轮效应 |  
            | £1% | 0.00% | 17.65% | 35.29% | 22.22% | 5.88% | 5.88% |  
            | £5% | 33.33% | 41.18% | 58.82% | 61.11% | 58.82% | 41.18% |  
            | £10% | 50.00% | 52.94% | 64.71% | 72.22% | 70.59% | 70.59% |  
            | £15% | 77.78% | 82.35% | 70.59% | 88.89% | 94.12% | 82.35% |  
            | £20% | 100.00% | 100.00% | 88.24% | 100.00% | 100.00% | 82.35% |  
            | >20% | 0.00% | 0.00% | 11.76% | 0.00% | 0.00% | 17.65% |  对于城镇居民消费函数检验结果而言,在£1%、£5%和£10%的临界值下,持久收入假说模型>相对收入假说棘轮效应模型>相对收入假说攀比示范效应模型。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