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给老项目再融资的预期净收益为:

当 ,即 时,在 期银行将会将资金优先用于对新项目的融资上;反之,当 时,银行的资金将优先用于对老项目的再融资。如果 ,对于银行而言,在 末期选择清算是事后最优的;假设企业确信银行事后会清算,且由于 ,企业会选择高努力程度。银行给新项目贷款的预期净收益为: 。而给老项目再融资的净收益为: 。当 ,即 ,在 期银行将资金优先用于对新项目的融资上。反之, ,银行的资金将优先用于对老企业的再融资上。
当 ,无论有无政府补贴政策,一旦企业被清算,企业将以全部资产 (这里假定企业全部资产都投入项目,因此项目结束时企业资产等于企业项目收益 )负有限责任。若 ,企业选择违约,银行不清算而政府实施补贴政策,银行的收益等于无补贴收益加政府补贴。很显然,在政府补贴的情形下,企业违约不被清算,银行的收益至少不小于无补贴情形,即 。
(3) ,企业履约收益为还本付息后的盈余。若 ,一旦被清算,企业以全部资产 (这里假定企业全部资产都投入项目,因此项目结束时企业资产等于企业项目收益 )负有限责任。 为无政府补贴情形下,企业违约而不被清算的收益。由于政府补贴的前提是不清算,因此,无论政府是否实施补贴政策,企业违约被清算后的剩余收益不变, 。当 ,企业违约而不被清算的情形下,得到政府补贴后的企业收益等于无补贴收益加上政府补贴。根据假设 ,显然有 ,即得到政府补贴后,企业在银行不清算情形下的违约损失小于银行清算情形下的违约损失。
采用逆向归纳法可以得到三方博弈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解:
(1)如果 且 ,则均衡结果为:均衡行动组合 ,均衡支付组合 。
(2)如果 且 ,则均衡结果为:均衡行动组合有 及 博弈分析,对应的均衡支付组合 。
(3)给定 ,如果 且 ,但 且 ,则均衡结果为:均衡行动组合 ,均衡支付组合 。
(4)给定 ,如果 且 ,则均衡结果为:均衡行动组合 ,均衡支付组合 。
由以上可知,政府补贴会导致:企业如果没有政府补贴(即支付满足 且 ,但 且 的情形)将选择违约。如果没有补贴,银行观察到企业违约,将选择清算,企业面临着硬预算的约束。因为,此时银行选择清算的收益大于其选择为企业继续融资或转贷等不清算所得收益。如果企业被清算会造成巨大的外部负效应( ),政府将会为鼓励银行不清算企业而提供补贴,其结果将使得银行选择不清算的收益大于其选择清算的收益,从而使银行面临企业违约时将放弃清算。知道银行的策略,如果政府为不清算提供的补贴使得企业在“违约而银行不清算”所得大于履约所得,那么企业将会选择违约。可见,政府的补贴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会软化企业面临的预算约束,导致更多的企业选择违约。
3 结论
在我国转型经济的特殊制度背景下,企业的还贷会受到预算软约束的影响,软预算约束问题实际上是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条件下各主体(政府、企业、银行)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导致的一种均衡结果。政府出于对社会就业和稳定的考虑,有着强烈的动机通过控制、补贴银行来实施对企业的软预算约束,尤其是当前经济转轨时期,中国政府依然保持着干预经济主体决策的惯性。而银行在考虑对企业实施清算的前提下,衡量补贴和清算得失之后也有可能对企业再贷款。即使有相关的法律依据,但要具体实施对企业清算和企业破产时,企业的产权不明晰,政府的干预,企业之间的三角债问题,抵押市场的落后等都往往使得清算过程难以进行,软预算约束和企业信贷违约也就在所难免了。解决预算软约束和企业信贷违约的关键在于解决好“政府、银行、企业”之间的关系。因此,无论体制改革还是政策制定,只有实现国有银行和企业的产权改革和经营机制转换,并使企业对其努力的收益有稳定的预期,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让政府从企业中逐步退出,割断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是企业不再成为政府谋取社会政治利益的工具,让其独立于政府而不受政府的干扰,完全按市场化运作,消除政府对企业的“父爱主义”的情结,硬化企业的预算约束环境,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企业信贷的违约率就会降低。
参考文献
[1]姜烨.金融支持不良贷款与内生金融产权[J]. 财经研究,2004,(8):18-27.
[2]许罗丹,梁志成.软预算约束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转轨——软预算约束理论二十年发展书评[J].经济科学,2000,(4):81-88.
[3]Kornai,Janos,“Resource-constrained versusDemand-constrained Systems”. J Econometrica , 1979,47, pp.801-919.
[4]Kornai,Janos,Economics of Shortage M.1980,Amsterdam:North-Holland.
[5]Shleifer,A,Vishny, R.Politicians and Firms[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4,November, 109,(4) :995—1025.
[6]Kornai, Janos,“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J]. K yklos,1986,39(1) , pp.3-30.
[7]Shleifer, Andrei and Robert Vishny,“PoliticiansandFirms”[J]. Quarterl 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4,109( 4 ), pp.995-1025.
[8]林毅夫,蔡日方,李周.中国经济转轨时期的地区差距分析[J].经济研究,1998,(6).
[9]林毅夫、谭国富.自生能力、政策性负担、责任归属和预算软约束[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9(4).
[10]Dewatripont, Mathias and EricMaskin,“Creditand Efficiency in Centralized and Decentralized Economies”[J] Review of EconomicStudies, 1995 , 62 (4), pp.541-556.
[11]DEWATRIPONTM, MASKIN E. Credit andEfficiency in Centralized and Decentralized Economies[J ]. Review of EconomicStudies, 1995,62 (4) : 541 - 555.
[12]Kornai,Janos,1979,“Resource-constrainedVersus Demand-Constrained System. ”
,Econometrica 47(4)19-801.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