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理清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体制的相互关系。个持续的发展动力的。人们对于该如何统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想。
论文关键词:体制,持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是单一的要求一个转变结果,而是要具有一个内在的转变能力,一个持续的发展动力的。科学的、有效的、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体制是维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的完整性、持续性的有力保证。理清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体制的相互关系,加强经济体制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支持力度,推动持续转型升级。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一项持续、反复的工程
长期以来,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展开的各种争论很多。但在这些讨论之中,人们对于该如何统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想,选择何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路径都未达成统一的认识。所以无论从思想体系还是从实践措施的角度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都是一项持续的、反复的工程
(一)一个需要管理的完善过程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的一大创新, 是经济变革的重大发展。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正在经历着多次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无论是最初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是后来的逐步提出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各种提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整体上看经济实体活动并没能按照理论界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从全局的、历史的、长久的、科学的、和谐的角度出发,对我国经济全面发展提出极具指导性、现实性、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的管理而不断完善的一个过程。
(二)与客观的经济背景密切相关
身处当前宏观经济背景下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各方利益主体如各级政府、企业集团等都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所选择的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价值判断。这些企业的经济发展方式与经营管理思想的整个发展过程与现代科技发展息息相关而且越来越紧密。通过加大科技投入经济学论文,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高级化,建立科技创新鼓励机制和知识产权保护以及人才培养机制,成了实现社会福利的工具,大的经济宏观背景是它们的主要载体。
(三)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时期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个历史进程,也就是找出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并一步步解决问题向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靠近的过程。无论是从经济发展方式整个理论的发展还是从经济的发展、人们认识的提高、相关技术的进步出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定是要一步步的发展发表论文。
虽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想由来已久,但实践发展在中国还是个新鲜事物,但在认识上已经有许多误区。而消除误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就是不断完善,不断充实的过程。
二、体制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
自我国政府最初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至今已有20多年历史,但现实依然严峻:中国现在每百万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数量是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近6倍,中国现在经济增长成本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以上[①],转变进度一直不快,转变过程难以持续。截至2009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只有14.38%,距离“十一五”国家20%的节能目标差距尚大,同时2009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仅仅下降2.2%,不仅低于预期4.4%的年均下降目标,也低于去年上半年下降3.35%的成绩[②]。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预期目标存在差距,究其原因既有经济发展的惯性和政府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依赖”等多方面因素,更有体制性的原因。
目前国内学者吴敬琏也指出“根本的问题在于我们的体制,要克服那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性障碍,要建立一个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制度体系,归根到底它的症结,它的关键在于改革。”[③]虽然在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途径上已达成观念转变、技术进步、深化改革的共识,但最终的落脚点还是集中在体制上。[1]
(一) 理论层面:体制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
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在经济主体内部各构成要素间形成了一定的相互关系,在早期经济起步阶段发挥了主要的资本积累功能。而经济发展方式与体制的关系集中体现在“路径依赖”性质上即,人们一旦选择了某个体制,由于规模经济、学习效应、协调效应以及适应性预期等因素的存在,会导致该体制沿着既定的方向不断得以自我强化[④]。长期沿袭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会提供强化对现存的经济发展方式选择的刺激和惯性,使得地方政府、企业集团沿着原有的路径向既定的经济目标靠拢。[2]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困难在于我国长期沿用的体制机制性根源。面对长期存在的具有强力惯性的体制机制只有施加强有力的外部力量才能转变持续快速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学论文,选择更有效的经济发展路径。
(二) 表现层面: 体制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
地方利益与集团利益之争
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改革,地方政府作为经济主体是改革的对象,又是改革的推动者。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性改革需要各级地方政府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弱化自己的资源配置权以及放弃部分对微观经济的干预的时,地方政府内部以有形或者无形阻力阻挠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转变。只有对体制进行改革,否则单纯的表面工作只会使得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停留在原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仍将缓慢前行,不可持续。
(三) 政府官员任期阶段性与责任有限性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可持续性有一部分要归因于政府官员任期阶段性与责任有限性:目前以经济增长速度、招商引资规模等经济指标为主要内容的政绩考核标准,GDP在我国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指标中仍然占有重大的比重,导致了政府角色的错位。尤其是地方政府在政绩观等的驱动下,铺摊子、上项目、粗放式扩张成为最佳的途径选择,通过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进行大量的物资资料投入投资创造GDP政绩成效。而地方政府在任内通过各种形式的大规模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形成了与生产成本不匹配的产出水平。由于官员任期制度缺少政府官员对经济发展与社会效益的负责机制,缺失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的机制,各任期官员只管以大量的人力无力资本的投入,对于前任留下的环境污染、高能消耗等问题不重视,导致经济增长方式缺乏有效的机制,经济单一增长背后积累的大量问题将成为牵绊以后历届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负。
三、建立持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体制对策
确定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之后,经济体制恐怕将是持续有效的支持持续转型升级的主要保证。前瞻性的经济体制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轨道直接决定着转变的方向可控性,成效的可预见性。只有政府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上有所作为,才能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市场行为沿着预设的转变目标轨道前行。
(一)目标引导体制
在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中,关键是要“采取实际措施提高经济效率”,[⑤]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在于设定一个明确可行的目标,并配置一套完善的目标引导机制。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与新型的经济发展方式相比较,早期的工业化道路多是以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为代价,走线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道路,而当前最主要的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要实现经济发展,又要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新型工业发展目标”[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引导要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坚持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的基本国策经济学论文,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向人口、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引导。
就目标引导体制而言:第一,坚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目标的动态性。在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以及世界其他发展进程经验和教训之后,根据我国经济发展规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表论文。面对不同的经济发展背景以及我国现有的科技水平在不断调整的动态中逐步落实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第二,坚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目标设定的全面性。伴随着全球新一轮的科技信息化浪潮,人力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也从根本上开始改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是适时而动关系到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但目标的制定一定是综合考虑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的各个方面,在我国现有的现代化程度、综合实力、国际竞争优势、经济增长能力的现实条件后辅之以有效的措施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行政力量推动体制
由于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认识上差异,所以当前中央只是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政策支持上没有形成适当的力度且没有持续性;已经出台的各种规定没有约束力的条款,多数是无法律强制性与权威性的规章条款,仅仅依靠指导性的意见、规范性的通知达不到市场应有的效率。所以国家鼓励个人、部门、企业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采取一定的措施,重要地方政府应当有所为等。对法律强制的责任没有具体明确,对实施效果无界定标准也要开始完善明确的奖惩措施。提高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