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加强和完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对于防止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促进高校国有资产的合理使用,提高国有资产使用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将直接影响我国高校的办学效益和未来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高校,非经营性,资产,管理,体制
一、当前高校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主要是保障国有资产的完整和安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国有资产的合理、有效、节约使用,节减国家财政支出。长期以来高等院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由于受旧的传统经济体制的制约,各单位对高校非经营性资产基本处于一种无偿占用状态,并且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监督使用情况,使得管理近乎混乱和无序,随着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来源和结构日益多元化的发展,日益暴露出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产权观念淡薄,产权不清。2、管理体系不完善。3、高校非经营性资产的使用效率较低。4、非营性资产的维修费严重不足。5、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流失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国外高校资产管理模式
法国高等学校的国有资产是依法进行管理的,法国现行宪法即1958年宪法第34条规定:凡涉及财政、税收、公共自由权、国防、行政、教育、财产所有权、劳动权的基本原则的事物,均属于法律的范畴,由议会行使立法权。[1]
这不仅提高了管理的权威性,保持了管理的连续性,也明确划分了管理主体之间和管理主体与国有资产运行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确定了各自的职责边界和权利范围,使国有资产的运行具有稳定性。
美国政府的教育投入保持在国内生产总值的7%以上,财政拨款是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美国公立高等学校经费来源比较多,但仍以国家投入为主,达到51%以上,其中州政府所占份额最大,达40%以上,联邦政府的投入超过10%;高校自筹经费在50%以下 [2] 。高等学校董事会是公立院校的举办者,在服从州的法律、法令及其管理规章和管理程序的前提下,直接介入高等院校的资产管理过程,监督和检查资产管理在学校的有效贯彻情况。
德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实行免费教育的国家,高等教育非常普及,高等学校的管理很有特色,具体表现在:[3]
德国高等学校是实行自我管理,同时各州主管部门对其又有监督权,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依附性。因为德国高等学校是国家机构的一部分,且没有财政自主权。因此它对政府拨款的依赖性很强,高等学校的一些资产管理规定还需经过州有关部门的批准。第二,民主性。所有成员均有权利和义务参与学校的资产管理。第三,公开性。有关学校发展的任何事情都可以公开讨论,政府、社会、公民都可监督。第四,多样性。德国高等学校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时即使在一个州内体制也各不相同,没有统一的管理模式。
从以上国外高校的资产管理可以看出,我国不能照搬西方国家高等学校对固定资产的微观管理方法,因为西方国家高等学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方法,是由其经费来源体制、科研体制等相关体制决定的。而我国则要寻求建立适应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固定资产管理方法。
三、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构建
近几年随着高校跨越式的发展,办学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资产总额不断增长,对于非经营性资产的管理宜采用“统一领导、三级管理”的模式。具体是指在主管校长的直接领导下,以国有资产管理处为全校非经营性资产的统一具体管理的牵头单位,设备处、后勤处、基建处侧重其它职能的单位协助管理。在国有资产管理处的统一管理下,按照资产的不同类别将权利下放到各分类管理部门、各院、系、研究所、实验室等,作为第二级管理。资产的最终使用人为第三级,并要对资产的直接使用者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保证管理责任落实到人。这种模式的合理运行是靠正当的奖惩办法来维持的,由于在集中管理中的具体事务分散给第二、三级,在第三级上是具体的资产使用者,其管理责任明确,但主要权力集中在第一级,这样“权钱交易”因权钱分开而难以一次“交易”成功。这在客观上起到了防止资产流失的作用。该模式克服了分类管理的“各自为政”的弊端,也容易理顺各层次及有关部门的相互关系,因而信息反馈迅速,是集多种模式的优点为一身、比较理想的管理模式。
四、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措施
1、产权界定和产权登记是高校非经营性资产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提高高校非经营性资产的管理水平首要的就是要明晰产权,以产权界定为前提,产权登记为基础,建立健全高校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责任。对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进行合理的界定,便于资产管理和使用效率的提高。
2、明确责任,加强“非转经”过程的管理
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对各单位投入经营的资产进行产权登记和产权年检。目前高校中有越来越多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转作经营所用,加强转移过程的管理对于高校资产的产权界定以及合理配置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在转移的过程中首先要建立健全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审批制度,严格报批手续,必须把握好非经营性资产转移成经营性资产的“度”。
3、增强资产管理意识,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高校资产管理者是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的分配者和管理的实施者,在高校转制过程中,需要高校的管理者及高校的全体员工提高资产管理意识,重视国有资产的保护和增强国有资产权益意识,自觉维护高校资产的合法权益。同时还要提高包括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在内的高校资产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4、加大财务监管力度,确保高校非经营性资产安全。
近年来,高校深化后勤、产业等方面体制改革以来,资产流失问题比较突出。其根本原因是传统体制造成的后果,同时也和财务监管不力、内控不严有直接关系。为此,在高校转轨期间,在做了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强化财务监管力度,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当前,应侧重抓好清产核资和转为经营性资产的监管两项工作。
5、应用网络技术,实现现代化管理
要提高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必须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高校资产管理的电算化、网络化,及时掌握国有资产的数量、价值、分布、购置日期、经营管理状况,为购置、管理、使用、调配、报废提供决策依据,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对本单位资产实行动态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国有资产统计和信息报告工作。建立和完善资产与预算有效结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强化财务约束,解决高校固定资产高度分散、流动性差、占用随意的问题。
6、加强法制化管理
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必须纳入法制化的轨道,通过法律法规条例等法律手段加强对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从形成、使用、处置等全过程的规范管理和有效监督,并定期审计、监督检查。各高校制定出一系列适合自己实情的规章制度及办法。
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加强和完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对于防止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促进高校国有资产的合理使用,提高国有资产使用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将直接影响我国高校的办学效益和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素敏、闰效鹏:法国教育法制的特点及启示,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2、李福华:中美高等学校经费来源结构比较分析闭,教育与经济,2000,1
3、何俐芳:德国教育体制探析,昆明大学学报综合版,20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