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此,就需要用战略的思维、开放的视野来把握机遇,紧密结合中部各省的产业实际、地域实际、经济发展实际,充分发挥本地的市场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对国摘要提高与引资产业(企业)相匹配的当地产业的配套能力、承接能力与消化吸收能力。通过借助外势、壮大优势、形成在市场竞争中的强势,进而实现中部经济的崛起。
(三)地方政府在区域性战略投资者的发展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二者之间的博弈关系使得既要使区域规划和产业发展的主动权把握在地方政府手中,防止地方产业的空心化和资源的流失;也要防止地方政府被俘获而造成的二者共谋。提高战略投资者对地区发展战略的高度认同和价值取向的一致性,减少其与地方间利益的冲突,是促使战略投资者朝着地方发展战略方向演进的重要保障
对于地方政府和战略投资者,假设其分别面临以下两种选择:(详见图3)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其谋求地方的长远发展,则地方可以获得最大收益为1;而
如果其被投资者俘获,谋求个人私利的最大化,则地方获得收益为0;
对于战略投资者而言:其实施战略投资,实现地方与企业共赢,则地方可以获得最大收益为1;而其如果实施俘获地方政府战略,谋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则地方收益为0。
图3,地方政府和战略投资者利益选择图
利益获得
实施主体
|
1
|
0
|
地方政府
|
谋求地方长远发展的最大化
|
谋求个人私利的最大化
|
战略投资者
|
实施战略投资,
实现地方与企业的共赢
|
实施俘获,
谋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
同时,还假设,地方政府和战略投资者,如果二者的选择一致,则综合收益的最大化为1;而如果二者的选择不一致,则综合收益为0。因此,利益选择博弈图则如下图所示:
图4:地方政府和区域战略投资者的利益选择博弈图
战略投资者
地方政府
|
1
|
0
|
1
|
1
|
0
|
0
|
0
|
1
|
从上,不难看出经济学论文,对于地方政府和区域战略投资者而言,无论任何一方选择1,而另一方选择0,二者目标的非一致性使得其共同选择的最终利益都为0。因此,实现综合利益最大化有两种选择:要么都选择1,要么都选择0,即实现0-1均衡。
都选择1,实现(1,1,1)均衡,意味着,地方政府谋求地方长远发展的最大化,而且战略投资者实施战略投资,实现地方与企业的共赢。二者共同一致性的选择就是实现地方利益的最大化。
都选择0,实现(0,0,1)均衡,则意味着,战略投资者对地方政府实施俘获,谋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损害地方利益;而地方政府官员则被俘获,牺牲地方利益,谋求个人私利的最大化。二者合谋的共同选择分别实现了各自利益的最大化,而有损于地方利益。
对于以上两种选择,从综合利益获得的角度出发,均为最优选择;从地方利益角度出发,第一种选择(1,1,1)为最优选择,而第二种选择(0,0,1)则为最坏选择;而从私人利益角度出发,第二种选择(0,0,1),因为其实现了地方政府官员和投资者二者利益的最大化而成为最优选择;因为第一种选择,虽然实现了地方利益和投资者利益的共赢,对于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也有一定的贡献,但综合利益获得要逊于第二种选择。
面对上述两种博弈的选择,如何规避第二种路径,使第一选择成为常态的最优选择经济学论文,则相关的制度设计和激励政策的完善,就显得至关重要。
事实上,公共选择学派将政府看作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地方政府作为整个政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有其自身利益,包括地方公共利益、地方政府内部的部门利益和地方政府官员的个人利益等。同时,其作为宏观中央政府与微观企业之间的中间层组织,具有多重角色,相应的也就具有多重职能。
地方政府作为中央政府在一定辖区的代理者,二者之间的政治委托――代理关系使得地方政府官员既面临政绩考核压力又面临一定的财政压力;地方政府作为地方利益的代表者和具有自身独立利益的主体者,使得同层级的地方政府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博弈关系,地方政府官员为了在经济竞争中胜出以获得政治晋升,同样具有强劲增长冲动,竞争压力和增长动力强化了其使用各种经济手段来获得辖区经济增长;同时,地方政府作为辖区的管理者和地方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在规定范围内行使职能是其天然职责所在。多重角色、多重身份、多重压力等诸多因素既使得地方政府介入经济运行成为必然,也使得其与区域性战略投资者之间的博弈关系成为了必然。
对于区域经济而言,就是要通过强势企业的出现、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而实现地方经济的崛起。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在开放的经济体系中,引进战略投资者是一条重要的路径选择期刊网。若干发展现实说明,地方政府的积极作为及政策的有效性在吸引区域性战略投资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事实上,区域战略投资者的出现,并非是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使得一些投资者开始具备了战略的眼光,而是与当时、当地的市场政策高度相关。地方政府在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过程中,要以区域的发展、产业的规划和企业的长远利益为出发点,以具有行业竞争力的企业为依托,以兼并、收购、增资扩股、合资合作等多种融资工具为形式,重点在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基础产业引进战略投资者。同时,还要摒弃因维护某些小集团、小团体利益而违背竞争与发展的私利行为和观念,加强政策的调控性、灵活性、易落实性与可操作性。
对于引进的区域战略投资者,地方政府既积极做好各项跟踪落实和衔接服务工作,以优良的环境、到位的服务和务实的作风,确保战略投资者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同时,也需要加强宏观领导和分类指导,特别是对于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引进的战略投资者。在不干扰经济有序运行的前提下,要把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企业有序运行的主动控制权牢牢把握住。以产业的有效对接为纽带,着眼于本地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优势产业的本地根植性,完善相关的利益分配机制和股权制约监督机制,确保战略投资者对地区发展战略的高度认同和价值取向的一致性,减少其与地方利益的冲突。防止投资者利用控制权使本地企业空壳化;兼并重组本土企业的目的不是为了发展,而是为了消灭同类对手,形成区域垄断经济学论文,导致本土产业空洞化;用诱人的承诺取得本土企业的信任,掌握控制权后不完全履约,使存续企业经营难以为继,等诸多现象的发生。
此外,还需要完善权利的制衡机制、官员的监督考核机制、以及利益分配机制等相关的制度设计,防止地方官员被战略投资者俘获,造成二者的共谋,进而导致本地资源与要素的流失。总之,地方政府与区域性战略投资者之间的博弈关系可以如下图所示:
图5,地方政府与区域性战略投资者之间的博弈关系图
把握控制权与主动权完善体制机制
防止地方产业空心化防止政府被俘获
提高战略价值的一致性预防二者的共谋
三、结语
总之,区域性战略投资者具有“区域性”、“战略性”和“投资性”,其对中部崛起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要结合“投资者”的逐利性、“战略者”的长期性以及“区域者”的地方性,以战略眼光,进行战略思维,作出战略规划,实施战略举措,创新工作模式,借助强势企业的出现、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多措并举的吸引战略投资者的入驻。通过战略投资者与本地企业和产业的战略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双赢、协同发展的目标,实现资本与产业的有效融合,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培植内生驱动力。
参考文献:
[1]马福祥,等《谨防中部塌陷――西部大开发,中部怎么办》[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2
[2]王涛,赵守国,境外战略投资者参与国企改革重组分析[J],化工管理,2007-10
[3]谈战略投资者与投资者战略,http://www.upease.net
[4]曹庭珠,促进中部崛起的绿色战略,《当代经济》[J],2009-07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