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政策引导体制。
传统的政策调节主体都在围绕本身利益目标来调节,而不是从宏观利益来调节。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有明确的政策导向支持与约束持续的转变经济论文,适度控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力度。一方面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制定和完善鼓励科技和转移的相关政策,政府一方面要退出一般竞争性的行业,但是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类型的企业相区别的公共需要,政府应侧重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集聚生产要素力量强化基础设设建设,为引导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从宏观利益出发,构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业园区,打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融资平台,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健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想和技术交流机制,提高市场开放度,提高政府效率,减少对企业的干预。密切关注产业和产品的国际发展动态,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动态,获得具有先进的技术和市场前景的发展方式方法。
(五)直接投资体制
加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推广与支持,增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直接投资力度,直接投资一是一类的高新技术产业。传统的经济生产以物质消耗为前提,随着物质资料的递减趋势和资源再生的自然条件限制,长期看必将限制生产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也一直高度重视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明确提出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虽然到2009年底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快,信息化发展水平提升,通信、金融、电力、交通行业应用软件收入均超过25%,新品开发保持平稳增长,新产品产值增长2.3%,占销售产值的比重达到22%,比上年提高了 0.3个百分点,但是“当前投资中,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格局仍未完全形成,下游对上游的压价明显,影响了电子信息企业的整体效益。粗放型发展面临的环境和资源约束日益明显,产业盲目建设的苗头有所显现,一些地区投资更多基于当地的产业利益,缺乏区域间的联动和统筹推进经济论文,也影响投资的整体效益。”[⑧]所以要大力资金支持引导走向信息化产业。
二是建立科技推广专项基金,并逐步制度化的增加财政支持推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份额。以智力型替代资源型产业,加快产品流程的创新,利用资金投信息通讯,生产力由动力资源向智力资源转变,大大降低物质和能源消耗。同时信息技术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极高的倍增效应,通过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提高技术水平的广泛应用,改造与优化传统产业,以信息资源提高产品知识含量,促进产业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动力。三是调整支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资金投入支出结构,减少政府对生产、流通领域的直接支持资金投入,增加对科技、教育、推广等领域的资金投入,使得政府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资金投入达到国际水平。加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教育与思想培训,把教育、研究、推广紧密的结合,提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识。
(六)创新和科技投入体制。
在经济发展的技术选择上,围绕环境保护和降低资源消耗建立技术创新应用体系。研究开发和推广无污染少污染的技术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技术。通过加大科技投入,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高级化,建立科技创新鼓励机制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人才培养机制。[3]首先,推动企业与创新研究部门的合作研究,不断完善创新体制,建立合作研究的有效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的迅速转化和技术创新的开展,培育和扶植小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小企业激励机制和创新机制的活力。其次,在提高我国企业的制造能力、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上我国政府应该给予更多以的体制支持。无论是知识、技艺之类的软件技术还是机器设备硬件技术政府应从长远出发消除我国与外国、本土企业与外来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近期从生产需求出发,填补技术空白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一方面配合技术知识、专家人才、经营管理方法方式的前提下从国外引进成套技术设备、检测手段,做到技术知识管理方法与技术设施引进并举。另一方面,开展广泛的技术交流、合作以及学术交流活动,引进外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思想以及国外先进的高科技人才免费论文网。第三,创造条件建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示范推广基地,开展示范性的转变经济思想和技术培训经济论文,示范推广基地建设是加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的重要措施。加强技术市场建设,促进技术转让,为科研机构、院校及科技企业的成果转化提供便利条件和措施保证。通过各种途径发布科技转变信息,密切技术供需的双方关系。通过法规、管理办法等规范市场行为,进一步进化市场环境提高对技术传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信任度,大力发展技术市场与技术传播推广市场性与政府性组织,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长期持续高度的加大科技的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产业发展水平,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科技贡献度,提高经济发展效率,对原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改造,质量标准和营运方式进行创新性改造和专业化升级,发挥原有优势的基础上持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七)考察、考核体制。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障碍中政府的职能缺位,错位现象,行为方式不规范占有巨大的部分,完善和制定考察、考核体制,消除政府扩张投资的冲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增强经济主体加快转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首先,要考察、考核政府转变职能,努力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情况。通过考察、考核搭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服务平台,完善服务机制,建立沟通渠道,加大服务力度,全面提高经济主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施和保护能力。政府要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对各主体转变经济实施统一规范的管理,明确决策层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中领导,配备专业的指导队伍,建立创新型国家要求,加大可经费的投入力度,鼓励各类企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府优先优先采购创新型企业的产品,保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企业,为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的质量与速度。其次,要考察、考核政府在经济活动中政府在坚持市场调节经济的基础作用的同时经济论文,注重已取得的成绩的同时又要注重打基础,关注长远的潜绩,通过宏观调控最大限度的减少经济发展的成本和风险情况。但是政府不能直接承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风险。不断强化刚性约束,发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科学发展的导向作用,加强对政府权力的法律约束,保持政府预计经济发展之间的应有的距离,减少政府借助权力进入市场的媒介与载体。第三,要考察、考核政府将政府的职能与社会职能与经济主体职能分开情况,培养经济主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能力,提高经济主体的自律水平,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纳入社会的多个相关部门,分散管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考核评价指标既要注重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但不可将其作为政府绩效考核的单方指标,又要注重发展的方式、质量、结构、效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更是社会各个组织团体公民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总而言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不转变只能在低层次发展,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持续转变只有通过体制的创新与完善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不能为转变而转变,而是要通过决定转变方式的体制的完善才能保持经济发展方式的持续转变,也才能不断提升经济质量,也才能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选择[D].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
[2].孟祥仲,袁春振.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表述的研究[J].山东经济,2008,(05):31-34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