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包容性增长”的提出。它更倡导一种机会平等的增长。是指经济增长是可共享、可包容、可调节的。
论文关键词:包容性增长,机会平等,共享
一、“包容性增长”的提出
(一) “包容性增长”的概念
“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这一概念最初是由亚洲发展银行在2007年提出,具有极为丰富的含义。按照亚行的解释,所谓“包容性增长”指的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它更倡导一种机会平等的增长,其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①]。
“包容性增长”的提出是一种价值理念而非权宜之计,是指经济增长是可共享、可包容、可调节的,是全世界共同的价值观与发展目标。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包容性增长”理论上紧密贯穿,执行动作上前后连贯。“包容性增长”方式内容上重于“经济包容”与“社会包容”两个基本层面,执行动作上强调“参与”和“共享”两个方面,理念上强调两个“坚持”,坚持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根本目标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 “包容性增长”的提出背景
首先,理论的最初提出形式上看。最初各项“包容性增长”文件和政策出台的渊源均来自2007年亚洲开发银行主持的《新亚洲、新亚洲开发银行》研究报告共享,报告提出新亚行关注的重点要从应对严重的贫困挑战转向支持更高和更为包容性的增长等重要建议,并在“增长必须具备包容性、可持续性以及更为民众所认同”的理念上达成共识[②]。
其次,从理论来源于实际的角度看,“包容性增长”理念是基于经济增长迅猛的事实而提出来的,国内外经济增长本身的不均衡,隐藏着各种与民权民生密切相关的社会矛盾。
就国内而言,第一,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历了30年多密度、多层次的跨越式持续高增长。2002年-2007年,中国年均经济增速高达11.65%,2006年、2007年更是达到了12.7%和14.2%的增长[③]核心期刊目录。由2010年最新宏观经济数据看,国内试图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动力的转型下,较前两个季度2010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减速至9.6%,而法新社则称,中国第三季度经济增速放缓,但是依然强劲。[④]第二,经济发展方式自身不均衡,不可持续,各个方面都要包容性增长。最主要表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与消费不均衡,2009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2.5%,拉动GDP增长4.6个百分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2.3%,拉动GDP增长8个百分点,[⑤]说明经济增长主要还是由投资来拉动的,投资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力量不均。在区域发展不均衡上,2006年人均GDP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的比分别为0.66、0.45和0.44,区域差距明显;在城乡差距上,2006年与1984年相比,农村和城市之间消费水平的Theil指数从0.06增长到0.196,增加了2.2倍,而同期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的Theil指数从0.025增长到0.178,增加了6.1倍[⑥]。第三,经济增长背后突出的社会矛盾需要包容性增长。集中表现为(1)GDP高速增长和落后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矛盾,2010年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实际增长8.0%,与全国11.1%的GDP同比增速还存在差距。(2)GDP高速增长和低就业增长的矛盾共享,近年来全国的就业有平缓的上升趋势,但整体来看数值偏小,平均就业率低,经济增长对就业带动能力薄弱。(3)收入差距扩大构成的社会贫富矛盾,中国城乡人均收入差距之比已从1978年前的1:2.36扩大到了2009年的1:3.33。如果算上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这个比例将进一步扩大到1:4以上(国际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2010)[⑦];在贫富差距上,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5,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警戒线;[⑧]而且城镇居民内部和农村居民内部的收入分配差距均在波动中呈现扩大的趋势。第四,经济扩张期也伴随着经济结构不合理性增强,资源环境压力凸显,地方财政负债加重、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通货膨胀预期上升等关系民生的实实在在存在的问题。
从国际经济形势看,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3%,但是JP摩根评价这个速度过高了,8%-10%的增长比较合适[⑨]。尤其是金融危机过后,全球经济的全面恢复并不明朗,复苏路径中面临着诸如通胀预期、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贸易保护主义、失业率上升、美元贬值预期加深等不确定因素,严重影响中国的外需复苏。2009年以来的贸易救济调查涉及进口金额累计93.3亿美元,涉及国内产业规模累计4623.8亿元人民币。[⑩]短期内贸易保护主义压力不会下降,虽未必能阻止全球复苏,但至少会延迟复苏的进程,因为贸易保护行为进一步加剧贸易摩擦,使世界各国陷入信任危机,破坏已经形成的经济全球化格局,可见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更要包容。
再者,从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的角度看。“包容性增长”在理论上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一脉相承,在社会领域发展、经济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具体方面存在共同点,在国际领域则表现为寻求双赢、多赢。从哲学的角度讲,而随着价值观念的分化,“包容性增长”理念是对全球经济增长价值观念的整合,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共享,构建科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代表着世界文明发展的最新成果,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命题。
可见“包容性增长”是对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完善与发展,,是一种发展模式认识上的精炼和升华。通过调整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全方位因素,引导中国由外需型经济增长向内需型经济增长转变,促进经济包容性增长成为一种必然的正常现象。
二、关于“包容性增长”方式的内涵理解与评析
(一) “包容性增长”内涵的认识论
“包容性增长”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虽然目前并没有准确而权威的界定,但国内外专业人士对“包容性增长”内涵的认识理论也已初步形成,具有代表性的主要理论如下:
1.参与共享增长论。就“包容性增长”的摘要一手抓制度建设,增强政府与政策的透明度;一手加大基本社会服务的投资,构建有效的社保体系,消除城乡二元体制,以建立一个规范、透明、公平和有效的市场经济体制。最终得出结论,以共享式增长为基础的发展战略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1]
2.经济社会协调论。因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出口过高而消费不足,产业结构失衡,经济增长背后的收入分配结构、收入分配状况、城乡差距等社会问题突出,致使经济增长本身不均衡,不利于长期的可持续、均衡的增长。“包容性增长”方式在内容上重于“经济包容”与“社会包容”两个基本层面,强调经济与社会可持续的、可协调的发展核心期刊目录。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庄健指出,“亚行当时在中国提倡“包容性增长”,比较重要的一个观点是:保持较快经济增长的同时,增长也要是可持续的、协调的、更多关注社会领域发展的。”[11] 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也持相同的观点即“包容性增长”,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经济增长应该是互相协调的。[12]既包括国内的科学与和谐增长,财富的公平分配;也包括国际上国家之间协调与和谐的增长,实现共赢和多赢。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