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由此可以说在传统社会中自我认同是基于对个体占有物所具有的私人意义深度挖掘而形成的,它与物之间具有人性化的关涉。在这种人与物的相互关系中,物相对于人来说具有多维指涉和深度意义。而隐藏在人与物关系背后的人与人的关系也得益立体呈现。这种自我认同所达成的人格形象是意义深刻、内涵丰富的立体化形象。在消费社会中,人们用以达成自我认同的外物存在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日常生活中消费品的高度商品化和四处充斥使得那些原本高度个人化、表达着个人品味和自我历史深度的东西丧失了原有的深度,被高度抽象为同质的、平面化东西。它们不再承载着有关个人自我认同历史的信息,也不再象征着个体自我健全的趋向标识。较之传统社会,存在之物在人的眼中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一向认为不能出让的东西这时都成了交换和买卖的对象……这个时期,甚至向德行、爱情、信仰、知识和良心等最后也成了买卖的对象……这是一个普遍贿赂、普遍买卖的时期,或者用政治经济学的术语来说,是一切精神的或物质的东西都变成交换价值并到市场上寻求最符合它的真正价值的评价的时期。”[8]物的买卖的普遍化使得在传统社会中高度私人化的物品失去了历史感、意义感和价值感。自我认同的形成本来借助于这些存在之物对主体的非凡意义而形成神经连接和意义指向。失去了自我主体与其占有物之间的人性化的联系即意味着人不能再理性客观地把握现实、认识自我和达成认同。在消费文化中,货币交易的消费行为使得一切用货币来衡量的东西发生了贬值,而人在存在之物普遍同质化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自我认同必然是平面化的,主体自我由此丧失了认同深度。“人们反复表达的一个忧虑是,个人除了失去了其行为中的更大社会和宇宙视野外,还失去了某种重要的东西。有人把这表述为生命的英雄维度的失落。人们不再感觉到有某种值得以死相趋的东西……换句话讲,我们受害于激情的缺乏。”[9]而这种“激情的缺乏”更加加剧了自我认同活动在其社会生活场域中价值的丧失,人的认同状态更加从立体的、丰富的状态走向了平面化的认同状态。
三、消费社会中人的自我认同方式从对实物的依赖性转向对符号的依赖性
以前,人的自我认同是在对实物占有、使用和感受的过程中发生关系性建构的。人生活在一个自我认同的达成要借助对实物的依赖性状态中,实物在历史时空中的穿越以每一代人对其依赖而具有认同的意义感、历史感和价值感,而后一代人总是从这种实物中汲取认同的力量和资源。这种实物的存在不仅仅是满足人的实用性需求,更是关涉到拥有者自我的确认和身份的存在。在消费文化中,日常生活世界中物的组织结构的变化使人与物以及人与他人的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它使人用以达成自我确认的物成为系统中的符号,使人与物的关系变成人有符号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实物的色彩、质料等都失去了传统的规定,既不在表达什么也不再与自然直接相连,而是成为了抽象的、同质的东西能够被组织进社会系统之中。传统中用来标识性确定自我达成认同的实物在物的系统中被抽象化为符号,它们像文化符号一样是同质的,能够被设置进一个连贯一致的系统中。它们的抽象允许我们完全按照自己的愿望去连接它们……整个的现代环境就全球性地成了一个符号系统。消费对象在符号系统中超越了传统予之的实用物品的概念而成为各种抽象的符号。“消费是一种系统化的符号操作性行为……为了成为消费品,物品必须成为符号”[10]消费社会中主体通过消费来达成自我认同。“当我们消费物品的时候,我们就是在消费符号,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界定我们自己。”[11]消费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通过消费这一轴心而展开,消费世界是一种对话方式、是一门语言。作为一门语言。消费则是我们对话和交流的方式。我们正是通过消费才能与作为符号的物发生关系,与他人发生关系。物在消费的现代性变迁中成为符号,而消费者通过消费原本由实物的实用性和人性化所担任的而现在被符号化的物品来确认身份获得意义。人的自我认同从对实物的依赖性转向了对符号的依赖性。其中,符号的差异性使个体自我认同的差异性得以存在和建构。
四、消费文化使人的自我认同类型从生产型转向消费型
自我认同内在地含有个体层次的身份认同和群体层次的身份认同。面对社会,即面对族群性的人的综合时,个体自我认同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一方面从社会关系的互动磨合中型塑自我个体的认同身份;一方面,又对生活于其中的群体性社会进行认识探究。对社会的认识既是自我以其认知能力对认同环境的时空定位,又是个体对其内在认同秩序的投射建构。在工业社会中,人们在物质商品大量生产和再生产的实践活动中确认社会。整个社会以商品生产为核心并由此而展开,使得政治—法权的自主和经济—市场的自由相互衔接补充形成自然运作的社会有机体。社会在文化上也给人对物质利益的正当追求和自然欲望的公开排释做了合法性论证。人的自我认同也是基于商品生产这一社会行为而形成的。人总是因商品生产和再生产活动而进入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环节,对社会发生作用、受到社会影响、并从经济生产与其他社会领域之间的矛盾关系来达成对社会的整体性考察认识从而达到自我定位。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