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认为世界的匮乏和人类需要的无限必然导致人们联合起来进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使实践成为人类历史性的活动。在这其中也会形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正是在这种实践中,矛盾、冲突和否定性关系将成为历史内容逐渐展开,也形成了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关系的历史格局。匮乏是人与环境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张力关系,或者说是人的多元复合性的否定性统一关系。这种否定性的统一关系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而匮乏则成为历史发展的消极动力。
(3)匮乏造成了双重异化,推动了人类实践活动的最初开始。一是,人与物的异化。匮乏给人以威胁,人不得不进行生产,不得不发展生产力。人通过自身主观性的计划活动使物按照人的需要来生成,即外部的内在化。同时,人也对物有一定的依赖性,也要为物所制约,这样,人与物就形成了被动的关系,人被物所中介。人成了自己产物的产物,实践成了反实践,即实践具有反合目的性。萨特称这种反合目的性为“实践-惰性领域”。二是,人与人的异化。萨特认为,人类无法通过和他人联合起来克服匮乏,因为联合者中的每个个体都知道,他人世界的存在使得我变得匮乏,因为人互为“他者”。当我和我的他者联合起来一起劳动和匮乏斗争的时候,我的劳动产品可能会成为他者的占有物,并且通过我的劳动滋养了我的他者,这也就使实践产生了惰性。在萨特看来,实践的惰性特点造成了人与人的对立,人们的生命经历就是在这种实践-惰性结构中展开的,这也就构成了资本主义的历史社会中阶级斗争发生的契机。
(4)社会也是匮乏造成的。匮乏必然在人群中分出有和没有的人,消费者和亚消费者,从而分出阶级,产生群体,群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共同事业的人临时在一起的乌合,如在公共汽车站等车的人群,在这里“谁也帮不了谁,人人为自己。”另一类是有共同目的的人组成群体,如攻打巴士地狱的人群。但是,共同目的达到后,这种群体也就风流云散了。人们也可以立下誓约,这种誓约群体具有持久性,它可以代代相传,形成一种制度。群体不是有机体不能凌驾于个人之上,国家就是如此,它只是组织者和管理者的群体,它的职能就是保护其他群体和集体,但它没有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
总之,在萨特看来,人类的活动原本为匮乏所制约,在实际的历史条件下,实践不可避免地陷入异化的境地匮乏-实践-异化构成了历史的展开机制。而人类为了克服匮乏结成群体在社会这个惰性领域里进行实践,历史就是在不断克服异化又产生异化的循环运动。
5.解析与评价
一方面,由于萨特把匮乏作为社会的可能性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强烈的现实性和实践性不见了,改造世界的武器重新退回到解释世界的纯思辨的理论。因为只有人类社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物质生产,人类社会才是可能的,并且是现实的。所以萨特的对于人类发展的阐释缺乏说服力。而且,萨特对匮乏的本体论说明还是悲观性的。他更多地强调匮乏在导致人的生存异化中的基础地位。匮乏说明人在匮乏的环境中产生出来,人的生存开始就是可悲的,是一种非人的缘起。就是人经过努力和抗争超越和填补起这种匮乏时,“他们的实践也使这种匮乏内在化”。在这种环境中存在的人必然是异化的。“匮乏作为每个人和所有的人同物质的单一关系,最终变成物质环境的一种客观社会结构’’,因此匮乏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敌对化,在萨特看来“他人是自己的地狱”;同时认为人类历史就是匮乏-实践-异化的循环运动过程。可见,萨特的匮乏理论不过是一种历史的循环论和悲观论。
另一方面,萨特的匮乏史观向人们揭示了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对我们理解和运用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巨大的理论支持。萨特曾指出,中国农民为了获取更多的耕地,大肆砍伐森林,破坏植被,环境严重恶化,并且这种恶化随着森林的砍伐而不断加剧。他们看重的是暂时的收获,而对土地的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严重性认识不足。萨特看到的正是人类历史的困境所在,显示了萨特的存在主义的人学关怀,对个人实践的能动性和主动性的重视显示出萨特的人本主义的倾向以及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肯定。当前我国实行的科学发展就显示了国家领导人对环境和资源匮乏的清醒认识,这是对我们子孙后代十分有益的。
二、匮乏理论视域下我国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公共产品处于严重的匮乏状态,这已成为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制约因素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并日益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改变农村公共物品的匮乏对于促进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以及农村工业化的实现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