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1978~2007中国市场化指数总得分及百分数转化结果
年份
|
五分制总得分
|
百分数
|
年份
|
五分制总得分
|
百分数
|
1978
|
4.125
|
21.875
|
1993
|
2.931
|
51.736
|
1979
|
4.208
|
19.792
|
1994
|
2.903
|
52.431
|
1980
|
4.056
|
23.611
|
1995
|
2.792
|
55.208
|
1981
|
4.014
|
24.653
|
1996
|
2.861
|
53.472
|
1982
|
3.917
|
27.083
|
1997
|
2.653
|
58.681
|
1983
|
3.889
|
27.778
|
1998
|
2.528
|
61.806
|
1984
|
3.903
|
27.431
|
1999
|
2.444
|
63.889
|
1985
|
3.847
|
28.819
|
2000
|
2.319
|
67.014
|
1986
|
3.806
|
29.861
|
2001
|
2.208
|
69.792
|
1987
|
3.785
|
30.382
|
2002
|
2.181
|
70.486
|
1988
|
3.847
|
28.819
|
2003
|
2.181
|
70.486
|
1989
|
3.819
|
29.514
|
2004
|
1.944
|
76.389
|
1990
|
3.486
|
37.847
|
2005
|
2.069
|
73.264
|
1991
|
3.458
|
38.542
|
2006
|
2.049
|
73.785
|
1992
|
3.236
|
44.097
|
2007
|
2.042
|
73.958
|
我们从上述测度结果可以看出,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市场化的程度总体趋势是上升的经济论文,个别的相邻年份有下降变化的现象,但变化幅度较小。1992年我国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自此之后,市场化改革进入快车道。1998年开始,我国的市场化指数越过了60分,如果把这个标准作为及格线的话,也就是说,1998年我国开始成为了市场经济国家,更为准确的说是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目前,正在逐步向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迈进。
三、国工业化指数测度体系及1978-2007年的测度结果
本文所确定的工业化指数测度指标体系主要参考和借鉴国内目前比较有影响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陈佳贵、黄群慧等研究人员所建立的评价体系,该指标体系对1995年、2000年、2005年三个年份各省域的工业化水平进行了实际测度和排序。[②]由于是对几个时点上省域工业化的比较分析,所以采用的是相对数,而不是绝对数。本文基于对一个较长周期,即1978~2007年30年的测度,故对原有指标体系进行了改进和完善。
1.测度指标体系和释义
工业化进程不仅要有量的推进,更要有质的提升发表论文。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就是过分强调工业自身的发展,因此造成畸形工业化的恶果。工业化不仅是工业的发展,而且是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变化。衡量工业化的进展必须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工业化的优势和不足,为此工业化指数测度体系包括六项指标,具体来讲,包括人均GDP、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第一产业就业占比、人口城市化率、工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的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各项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见下表3。
表3 工业化指数测度指标体系
序号
|
指标名称
|
计算公式
|
1
|
人均GDP(美元)
|
以各年份国内生产总值(现价)除以同时期平均人口所得出,可在统计年鉴中直接获取数据,并按汇率-平价法折算为2004年美元
|
2
|
第一产业产值占比
|
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可在统计年鉴中直接获取数据
|
3
|
第一产业就业占比
|
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口中的比重,可在统计年鉴中直接获取数据
|
4
|
工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的比重
|
以工业增加值(现价)除以同期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和
|
5
|
第三产业增加值与GDP的比率
|
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可在统计年鉴中直接获取数据
|
6
|
人口城市化率
|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总人口包括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
|
人均GDP: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使用的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是反映常驻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人均GDP指标一直是国际上通用的进行国际对比的首选指标,也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最具代表性的指标。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例会不断的下降,第一产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会越来越小,该指标表明工业化的发展程度。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比:同样,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就业结构也将发生变化,总的趋势是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在全社会就业人员中的比重会越来越小。工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的比重:工业增加值是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出口。总商品生产增加值大体上相当于物质生产部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工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的比重,反映工业结构的特征。第三产业增加值与GDP的比率: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工业化带来的结果就是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用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反映第三产业发展的整体情况。人口城市化率:城市化率是指市镇人口占总人口(包括农业与非农业)的比率。
2、测度体系评价办法
工业化指数是对工业化进程的一种定量研究,用百分数来近似描述。假设实现了工业任务即为100%,在工业化的推进过程中,工业化指数则介于0-100%之间。本文采取简单算术平均数的合成办法经济论文,即假设每项指标的权重相同,来测算工业化指数k( ),其中k为某个年度的工业化指数,wi是单个指标的评价值,n为评价指标的个数。评分依据主要借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在《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05年中国省域工业化水平评价与研究》中,结合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中国实际国情所确定的标准值。部分指标的标准值会根据国际上发达国家的最新数据有所调整,总体上保持参考指标的先进性。参考标准如下表4所示。
表4工业化不同阶段的标志值
基本
指标
|
前工业化阶段
|
工业化实现阶段
|
后工业化阶段
|
工业化初期
|
工业化中期
|
工业化后期
|
1、人均GDP(经济发展水平)
|
标志值
|
720-1440
|
1440-2880
|
2880-5760
|
5760-10810
|
10810以上
|
2、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产业结构)
|
标志值
|
A>I
|
A>20%,且A<I
|
A<20%,且I>S
|
A<10%,且I>S
|
A<10%,且I<S
|
3、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比重(工业结构)
|
标志值
|
20%以下
|
20%-40%
|
40%-50%
|
50%-60%
|
60%以上
|
4、人口城市化率(空间结构)
|
标志值
|
30%以下
|
30%-50%
|
50%-60%
|
60%-75%
|
75%以上
|
5、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就业结构)
|
标志值
|
60%以上
|
45%-60%
|
30%-45%
|
10%-30%
|
10%以上
|
注:1、人均GDP按2004年美元折算,采用汇率—平价法(将汇率法与购买力平价法结合,取其平均值);2、A代表第一产业,I代表第二产业,S代表第三产业;制造业是工业的主体部门,制造业的增加值是由工业增加值中除去采掘业和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等行业的增加值得到;3、总商品增加值总额大体上相当于物质生产部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增加值。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005中国工业发展报告:1995-2005年中国省域工业化水平评价与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7
根据以上的参考依据,本文对原有的五个阶段划分方法进行了拓展,按照每个指标原始数据的实际情况进一步予以细化,以工业化实现的参考标准为100分,如“人均GDP”达到10810美元,即为100分,又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70%即为满分。每项指标的评分标准采取等距划分的办法,在0-100分之间与指标值形成完整的对应关系,并建立了指标值与百分数之间的换算公式。换算关系运用数学中的插值法来进行运算,最终工业化的指数将用百分数来表示。
3、工业化指数的测度结果
按照上述评价办法,我们对1978~2007年30年的工业化指数进行了测度。测度分两个步骤进行:首先对6个指标进行评价打分,打分结果按照上面列出的公式自动生成。然后对6个指标求平均值,最后的平均数即为工业化指数。详见下表5。
表51978~2007年工业化指数测度结果
单位:%
年份
|
指标1
|
指标2
|
指标3
|
指标4
|
指标5
|
指标6
|
工业化总指数
|
1978
|
6.77
|
63.62
|
39.50
|
23.89
|
76.00
|
30.90
|
40.11
|
1979
|
7.90
|
57.47
|
40.20
|
25.28
|
71.20
|
27.45
|
38.25
|
1980
|
9.30
|
59.65
|
41.30
|
25.85
|
72.00
|
27.41
|
39.25
|
1981
|
10.27
|
56.24
|
41.90
|
26.88
|
67.40
|
28.01
|
38.45
|
1982
|
11.83
|
53.22
|
41.90
|
28.17
|
64.00
|
27.77
|
37.82
|
1983
|
14.27
|
53.64
|
42.90
|
28.83
|
62.80
|
28.66
|
38.52
|
1984
|
19.35
|
55.74
|
46.00
|
30.69
|
62.80
|
32.17
|
41.12
|
1985
|
23.36
|
63.11
|
47.60
|
31.61
|
67.20
|
38.01
|
45.15
|
1986
|
26.09
|
65.70
|
49.10
|
32.70
|
69.00
|
38.70
|
46.88
|
1987
|
30.20
|
66.38
|
50.00
|
33.76
|
68.00
|
39.46
|
47.97
|
1988
|
33.72
|
68.61
|
50.70
|
34.42
|
70.60
|
40.77
|
49.80
|
1989
|
35.64
|
69.79
|
49.90
|
34.95
|
72.40
|
43.10
|
50.96
|
1990
|
37.32
|
65.77
|
49.90
|
35.21
|
67.40
|
42.31
|
49.65
|
1991
|
40.74
|
70.95
|
50.30
|
35.92
|
72.00
|
45.53
|
52.57
|
1992
|
44.79
|
76.42
|
51.50
|
36.61
|
77.00
|
47.13
|
55.58
|
1993
|
50.81
|
80.58
|
53.60
|
37.32
|
81.20
|
45.58
|
58.18
|
1994
|
56.30
|
80.48
|
55.70
|
38.01
|
81.60
|
45.35
|
59.57
|
1995
|
61.16
|
80.28
|
57.80
|
38.72
|
82.20
|
44.29
|
60.74
|
1996
|
64.08
|
80.62
|
59.50
|
40.64
|
83.00
|
44.16
|
62.00
|
1997
|
66.72
|
83.43
|
60.10
|
42.55
|
86.60
|
46.26
|
64.28
|
1998
|
68.91
|
84.89
|
60.20
|
44.47
|
86.40
|
49.35
|
65.70
|
1999
|
70.62
|
87.06
|
59.90
|
46.37
|
88.60
|
51.66
|
67.37
|
2000
|
72.55
|
89.87
|
60.00
|
48.29
|
92.40
|
53.53
|
69.44
|
2001
|
74.80
|
91.22
|
60.00
|
50.21
|
93.40
|
55.68
|
70.89
|
2002
|
77.48
|
92.51
|
60.00
|
52.12
|
94.60
|
57.20
|
72.32
|
2003
|
80.72
|
94.41
|
60.90
|
54.04
|
97.60
|
56.85
|
74.09
|
2004
|
83.73
|
93.21
|
63.10
|
55.68
|
96.80
|
55.57
|
74.68
|
2005
|
87.17
|
95.60
|
65.20
|
57.32
|
100.00
|
55.12
|
76.73
|
2006
|
90.96
|
97.40
|
67.40
|
58.53
|
100.00
|
54.97
|
78.21
|
2007
|
94.30
|
97.40
|
69.20
|
59.92
|
100.00
|
55.15
|
79.33
|
以上的测度结果表面,30年来我国工业化进程在稳步推进,从1978年的40%上升到2007年的接近80%。在整个工业化指数上升区间上,出现了两个时期或时点的小幅震荡,其中第一个时期是1979-1983年的小幅下行,但1984年以后工业化指数超过了1978年的起始值后开始呈直线上升的趋势。这个阶段所出现的小幅降低的现象与经济体制的改革紧密相关,1978年以后农村开始市场化改革,促进了第一产业的发展,因此1978~1983年期间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的增加直接影响了第二产业的占比. 1984年开始的城市经济改革,促进了第二产业的发展,测度结果和经济现实在时间上是吻合的。第二个小幅震荡的时间点为1990年,工业化指数略低于1989年1.31个百分点。这是由于1989年发生的“八九动乱”影响经济发展的直接显现,因此降低了1990年的工业化指数。
为检测我们用简单算术平均数得到的测度结果的可靠性,我们仍然用这6项指标按照主成份的分析方法进行工业化综合指数的测度。经过测度后,从整体趋势上来看,两种测算方法的拟合度较好经济论文,出现波动的年份也基本一致,说明测度的结果是可信的。
四、中国市场化与工业化均衡关系的检验
根据以上构建的市场化和工业化指数的测度指标体系,我们获得了1978~2007年中国市场化指数和工业化指数,这两个时间序列数据的取得,为进一步论证市场化和工业化的关系提供了定量分析的基础。以下将从市场化与工业化的相关性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面进行计量分析。
1、市场化与工业化的相关性分析
为证明市场化与工业化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我们运用Eviews5.0对市场化指数和工业化指数进行相关性检验。首先对实际测得的1978~2007年市场化指数与工业化指数进行相关性检验,经过运算,市场化与工业化指数高度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982,且为正相关。为使市场化指数所代表的意义更加接近于经济实际,消除市场化指数的波动影响,我们采取三年移动平均的办法,重新构建一个修正后的市场化指数序列。我们以新构建的1980~2007年修正后的市场化指数与对应年份的工业化指数再次进行相关性分析。以ASCH代表修正后的市场化指数,GYH代表工业化指数,分别取ASCH和GYH的对数形式,记作LASCH和LGYH,以消除异方差的影响。分析的结果表明,二者具有高度的相关性,相关性系数达到0.980,且为正相关。我们把以上两个数据系列放到一个图中来分析,图1中LASCH代表市场化修正指数,LGYH代表工业化指数,从图1中我们也看到,修正后的市场化指数曲线更加平滑,与工业化指数的走势基本一致。此外市场化指数曲线与工业化指数曲线具有明显“时滞效应”,市场化指数相对于工业化指数的变动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滞后期大约为2-3年。

图1 市场化修正指数与工业化指数的趋势比较
2、市场化与工业化的因果检验
通过以上的相关性分析,我们选择市场化修正指数(LASCH)与工业化指数(LGYH)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运用Eviews5.0,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LASCH与LGYH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原假设
|
F统计值
|
P值
|
结论
|
LGYH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ASCH
|
1.32582
|
0.30555
|
LGYH does not Cause LASCH
|
LASCH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GYH
|
3.76377
|
0.02592
|
LASCH Cause LGYH
|
注:确定因果关系检验中最优滞后阶为四
检验结果表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之间呈单向因果关系。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有效地推进了工业化的进程,提高了工业化的程度发表论文。检验结果之所以滞后四期后达到最佳的拟合效果,这可以从经济现象的实际表现中得到解释。市场化指数所选取的是全国的数据,由于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推进时间的不统一,地区之间的不平衡性,某项制度在全国全面推开时,一般经历3-4年的试点期,因此,制度所起的效应不能立竿见影,必然表现为一定的滞后性。
以上仅从统计检验的角度对二者的因果关系给予了确定。为了反映市场化与工业化之间发展变动的长期均衡关系,以市场化修正指数(ASCH)的对数形式为解释变量,以工业化指数(GYH)的对数形式为被解释变量,建立计量模型。
LGYH=1.943 + 0.555 × LASCH
(23.41)(25.36)
R2=0.961,调整后的R2=0.960,变量下方括号内数值为T统计值。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如图6所示。

图2 回归模型的残差序列及LGYH的实际值和拟合值
模型结果显示,中国市场化程度对工业化进程具有显著、持续的影响,市场化指数每提高1个百分点经济论文,工业化的程度就会提高0.56个百分点。我们还注意到,1989年以后图形的拟合效果较好,这与市场化改革逐渐进入稳定阶段是有直接关系的。
3、基本结论
上述实证的结果表明,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以推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市场化改革,对工业化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显著的。社会主义加快工业化的进程必须以市场经济作为基础,这个过程是不可逾越的。
(1)中国的市场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在促进工业化程度提高的各种因素当中,市场化程度是一个主要推动因素。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大,推动了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反之,市场化改革停滞不前或出现倒退,将直接影响工业化的进程。市场化的制度效应具有多级传导和扩散的功能,通过对经济运行机制的影响,对工业化发生影响。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不仅可直接促进工业化的程度,对经济增长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为了工业化进程的顺利推进和可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在市场化改革的攻坚上进行重点突破。
(2)通过Ganger因果检验表明,市场化和工业化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或降低必然会引起工业化程度的提高或降低,而工业化程度对市场化程度的变化没有直接因果关系。从回归模型可见,中国市场化和工业化的回归系数达0.556,市场化对工业化进程影响显著。这表明市场化始终是工业化进程不可或缺的推动力。
(3)推动市场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在市场经济国家中,市场化是工业化开始的前提,也是工业化演进的条件。我国由于市场化明显滞后并影响了工业化的有效推进,市场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便成为工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市场化落后的基本表现是政府的市场化改革没有与企业和要素市场的市场化改革相同步,在工业化过程中市场化的推动呈不平衡的趋势,政府的行政干预往往抵消了其他要素的推动作用。要提高市场化的水平从而为工业化的有效推进创造条件,首先是要加大政府职能转变和改革政府调控经济的手段,其次要促进各种要素市场和市场中介的迅速发展,大幅度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中的比重。
参考文献
[1]冯飞主编.迈向工业大国——30年工业改革与发展回顾[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2]龚唯平.工业化范畴论-对马克思工业化理论的系统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3]刘世锦.传统与现代之间——增长模式转型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选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郭克莎.中国工业化的进程、问题与出路[J].中国社会科学,2000,(3).
[5]RossGarnant,宋立刚.中国市场化与经济增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6]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2008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陈佳贵,黄群惠,钟宏武,王延中等.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05年中国省域工业化水平评价与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8]陈宗胜,吴浙,谢思全.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9]樊纲,王小鲁,朱恒鹏.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06年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10]崔向阳.我国工业化与市场化关系的实证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3,(7)
[11]郭克莎.中国工业化的进程、问题与出路[J].中国社会科学,2000,(3).
[12]李晓西.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意义[J].理论导报,2008,(6)
[13]吕政.关于国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的思考[J].中国工业经济,2000,(1)
[14]宋德勇.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与中国的经济增长—对“中国奇迹”的一种解释[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15]吴敬琏.“十一五”时期必须认真解决工业化道路和增长模式的问题[J].中国经贸导刊, 2005
[16]赵凌云.工业化与市场化共生关系的历史考察与理论思考[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1992,(2)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