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导读::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经对中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本文的分析表明,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距要达到最低适度标准需要20多年,要达到最高适度标准则需要50年以上。近期以消除城乡工作机会不平等、远期以提高乡村居民的非农就业能力为主的政策体系是解决中国城乡工资性差异的根本。论文关键词: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距,应对策略
 
 城乡收入差距已经对中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由于马太效应和循环积累因果效应的存在,这种收入差距不会自动缩小。相对于强势群体而言,在分配中处于弱势的群体缺乏充分表达自己意愿的渠道和手段,而强势群体作为既得利益集团,不仅获得了较高收入,还会不断通过各种渠道巩固和扩大既有的收入分配成果。当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矛盾集结到一定程度,而政府的经济、法律等手段无法解决问题时,最终只能通过暴力手段来对社会财富进行重新分配,国内外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这种暴力分配形式的巨大破坏性。为了将这种可能的破坏性降到最低,将收入差距控制在适当范围内,有必要通过对整个社会分配构架进行监控和适时调整。 按照《中国统计年鉴》对收入的界定,城乡居民收入均分为四大部分应对策略,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作为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构成部分,工资性收入在城乡居民收入中的比重、增长速度等都会对整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重要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全国及区域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现状及其在整体差距中的角色、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距及其变动趋势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一、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内涵 这里沿用《中国统计年鉴》对收入的界定,即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与《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1989年9月30日国务院批准,1990年1月1日国家统计局令第1号发布)的规定一致,工资总额由下列六个部分组成: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及其它如国务院发布的创造发明奖、自然科学奖等;有关劳动保险和职工福利方面的费用;劳动保护的各种支出;计划生育独生子女补贴等,按现行统计制度未明确规定不统计为工资的都应作为工资统计。 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指农村住户成员受雇于单位或个人,靠出卖劳动而获得的收入cssci期刊目录。 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距,包括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的绝对差距(城乡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之差)和相对收入差距(本文主要用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异系数表示,其值等于前者与后者的比值)。 二、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现状及其变动趋势 1、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在1985~2008年的24年间增长了21.35倍,年均增长14.24%。其中工资性收入占主导地位:从绝对量看,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从1985年的612.7元逐年递增至2008年的10446.9元,24年间涨了17.05倍,年均增长13.12%;从相对量看,它一直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尽管其比重从总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从1985年的82.9%下降到2008年的66.2%),但其主导地位仍不可动摇。 表1 中国主要年份城乡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比重及差距%   
    
        
            |   | 城镇居民 | 农村居民 | 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距 |  |  
            | 年份 | 可支配收入 | 工资性收入 | 工资性收入比重 | 纯收入合计 | 工资性收入 | 工资性收入比重 | 绝对差距 | 相对差距 |  |  
            |  |  
            | 1985 | 739.1 | 612.7 | 82.9 | 397.6 | 72.2 | 18.2 | 540.5  | 8.49  |  |  
            | 1986 | 870.65 | 714.4 | 82.1 | 423.8 | 81.6 | 19.3 | 632.8  | 8.75  |  |  
            | 1987 | 1002.2 | 816.1 | 81.4 | 462.6 | 95.5 | 20.6 | 720.6  | 8.55  |  |  
            | 1988 | 1181.4 | 905.1 | 76.6 | 544.9 | 117.8 | 21.6 | 787.3  | 7.68  |  |  
            | 1989 | 1375.7 | 1031.4 | 75 | 601.5 | 136.5 | 22.7 | 894.9  | 7.56  |  |  
            | 1990 | 1510.2 | 1136.9 | 75.3 | 686.3 | 138.8 | 20.2 | 998.1  | 8.19  |  |  
            | 1991 | 1700.6 | 1276.4 | 75.1 | 708.6 | 151.9 | 21.4 | 1124.5  | 8.40  |  |  
            | 1992 | 2026.6 | 1605.9 | 79.2 | 784 | 184.4 | 23.5 | 1421.5  | 8.71  |  |  
            | 1993 | 2577.4 | 1984.5 | 77 | 921.6 | 194.5 | 21.1 | 1790.0  | 10.20  |  |  
            | 1994 | 3496.2 | 2683.1 | 76.7 | 1221 | 263 | 21.5 | 2420.1  | 10.20  |  |  
            | 1995 | 4283 | 3266.5 | 76.3 | 1577.7 | 353.7 | 22.4 | 2912.8  | 9.24  |  |  
            | 1996 | 4838.9 | 3663.9 | 75.7 | 1926.1 | 450.8 | 23.4 | 3213.1  | 8.13  |  |  
            | 1997 | 5160.3 | 3777.5 | 73.2 | 2090.1 | 514.6 | 24.6 | 3262.9  | 7.34  |  |  
            | 1998 | 5425.1 | 3851.7 | 71 | 2162 | 573.6 | 26.5 | 3278.1  | 6.71  |  |  
            | 1999 | 5854 | 4060.3 | 69.4 | 2210.3 | 630.3 | 28.5 | 3430.0  | 6.44  |  |  
            | 2000 | 6280 | 4454.4 | 70.9 | 2253.4 | 702.3 | 31.2 | 3752.1  | 6.34  |  |  
            | 2001 | 6859.6 | 4796.7 | 69.9 | 2366.4 | 771.9 | 32.6 | 4024.8  | 6.21  |  |  
            | 2002 | 7702.8 | 5406.8 | 70.2 | 2475.6 | 840.2 | 33.9 | 4566.6  | 6.44  |  |  
            | 2003 | 8472.2 | 5993.6 | 70.7 | 2622.2 | 918.4 | 35 | 5075.2  | 6.53  |  |  
            | 2004 | 9421.6 | 6653.5 | 70.6 | 2936.4 | 998.5 | 34 | 5655.0  | 6.66  |  |  
            | 2005 | 10493 | 7227.4 | 68.9 | 3254.9 | 1174.5 | 36.1 | 6052.9  | 6.15  |  |  
            | 2006 | 11760 | 8105.5 | 68.9 | 3587 | 1374.8 | 38.3 | 6730.7  | 5.90  |  |  
            | 2007 | 13785.8 | 9464 | 68.7 | 4140.4 | 1596.2 | 38.6 | 7867.8  | 5.93  |  |  
            | 2008  | 15780.8  | 10446.9  | 66.2  | 4760.6  | 1853.7  | 38.9  | 8593.2  | 5.64  |  |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2~2009。表中工资性收入分别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的工资性收入。1985~1999年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系笔者根据各年统计年鉴原始分项收入合并而得。 2、乡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 中国乡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1985~2008年的24年间增长了11.97倍,年均增长11.4%。工资性收入在乡村居民纯收入中居于第二位:从绝对量看,工资性收入从1985年的72.2元逐年递增至2008年的1853.7元,24年间涨了25.67倍,年均增长15.16%;其相对水平随着绝对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在乡村居民纯收入中的比重由1985年的18.2%逐年递增,2007年达最高点(38.9%),正逐渐成为乡村居民纯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3、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距 工资性收入在城乡居民收入中的影响力及其变动趋势有较大差异:一方面,其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和影响力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截止2008年其比重仍超过65%,是城镇居民最重要也是影响最大的收入来源;另一方面应对策略,它在乡村居民纯收入中是第二大收入来源,其比重和影响力呈逐年递增态势,截止2008年其比重已接近40%,对乡村居民纯收入的贡献在逐年提高。 但是,中国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距依然很大。虽然相对差距呈先增后降态势,1993、1994年达到峰值,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异系数达10.2,随后呈下降态势,2008年降为5.64,这个差异系数仍远高于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 其绝对差距一直呈扩大态势:1985年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612.7元,乡村居民为72.2元,前者是后者的8.49倍,远高于当年的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2.57),之后绝对差距一直呈快速增长态势,2008年达到峰值,8593.2元。 如果现有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速度不变,这一差距的缩小仍需很多年。为了更清晰地分析二者的差距,笔者在此用统计模型(1)来计算将这一差距缩小到“适度”水平所需要的时间。由于目前理论界、政界均无公认的适度标准,本文将分析不同假设条件下乡村居民工资性收入达到不同的“适度”水平需要的时间: I* A*(1+X)N=B*(1+Y)N (1) 其中:A—基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 B—基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 N—中国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距达到一定标准所需要的年份; X—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长速度; Y—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长速度; I—在此指不同标准的“适度”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异系数[2]; 假设:以2008年为基年,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的增长速度保持1985年以来的平均增长速度(13.12%),要利用5年、10年、20年、50年来使中国的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距达到“适度”水平,则利用公式(1)计算的乡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应该达到的水平如表2: 如表2:约束条件下乡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需要达到的年均增长速度 单位:%   
    
        
            | “适度”标准 | 1 | 1.5 | 2.4 | 3.2 |  
            | 5年 | 59.9 | 47.4 | 34.2 | 26.7 |  
            | 10年 | 34.5 | 29.1 | 23.2 | 19.7 |  
            | 20年 | 23.3 | 20.9 | 18.1 | 16.4 |  
            | 50年 | 17.1 | 16.2 | 15.1 | 14.4 |  表2的计算结果表明,如果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的增长速度维持其历史平均水平(13.12%),乡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维持2008年的增长水平(16.13%),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距要达到最低标准(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异系数为3.2)需要20多年,要达到较高水平(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异系数为1.5)则需要50年以上;如果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的增长速度维持其历史平均水平(13.12%),乡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维持1985年以来年增长率的最高水平(35.20%)应对策略,完全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工资性收入差距问题,即二者的工资性收入相同仍需要10年以上时间。 三、中国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距问题的应对策略 通过对城乡居民收入来源的解构分析可知,工资性收入在乡村居民纯收入中的比重日益上升,已经成为乡村居民纯收入的第二大来源,其重要性呈递增态势。在笔者看来,工资性收入及其增长态势对于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应该也可以逐渐成为乡村居民纯收入提高的主力军,成为城乡居民收入整体差距缩小的主力军。 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距的缩小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通过提高乡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机会——通过劳动力转移让更多的乡村居民获得工资性收入,即提高乡村居民非农就业率。非农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决定获得工资性收入的乡村居民数量的多少,进而决定乡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的整体水平。二是提高乡村务工人员的工资水平。在就业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务工人员的工资水平越高,乡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水平就越高cssci期刊目录。 考虑到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用工的收益最大化原则和目前乡村务工人员的教育水平、职业技术水平等限制性因素,就近期来看,乡村务工人员的工资水平提高的空间有限。笔者认为,要提高乡村居民工资性收入水平,近期应以提高乡村居民的非农就业率为主要方向,而从长远来看,则要通过提高其教育水平和职业技术水平来逐步缩小与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差距。 (一)近期:消除工作机会不平等,提高乡村居民非农就业率 1、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乡村土地制度 城乡居民身份不平等是乡村居民难以获得公平的工资性收入机会的根本原因,而户籍管理制度和乡村土地制度则是城乡居民身份不平等的制度根源。因而,消除城乡居民的身份不平等要从制度改革入手:逐步降低城镇人口永久迁入的门槛和标准的同时,还要多种方式保证其土地使用、转让、处理和收益的权利,允许其在土地用途不向非农用地转化条件下的自由转让或转租,为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创造条件。 2、取消各种对乡村居民务工的歧视政策,建立一体化劳动力市场 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乡村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调节城镇劳动力的供求数量和质量,才能以最经济的方式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也让乡村居民在成为工业化、城市化的主体力量的同时享受到工业化、城市化的成果。可以借鉴美国政府的做法应对策略,通过立法[3]和实施各种有效的经济政策为城市居民和乡村居民创造同等的就业机会,使求职者、用人单位和中介组织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切实保护劳动者和企业双方的合法权益。改变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行政垄断经营,积极培育中介组织,开展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或劳动力转移的引导性培训,发挥其对乡村务工人员和企业的服务作用。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