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中国具有大国经济特征,拥有大国发展优势,经济增长可以且应该主要依靠国内贸易,国内贸易推动模式是经济实现自主平稳较快增长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客观上看,当前我国国内贸易发展是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机遇与威胁并存。我国应充分发挥优势、较好克服劣势、准确抓住机会、科学应对威胁,大力实施两手并举、产业调优、流通创新、协调发展、高位开放战略,以促进国内贸易大发展,进而推动和实现经济自主平稳较快增长。
论文关键词:国内贸易,经济增长,SWOT分析,战略选择
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大国国内贸易发展先于对外贸易,国内贸易是对外贸易的基础和后盾,对外贸易是国内贸易的补充和扩展,国内贸易在大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拥有大国基础,经济增长可以在奋力和适度扩大对外贸易的同时把立足点放在国内贸易上,特别是在当下受金融危机影响下势必应将注意力更多集中在国内市场上,通过繁荣国内贸易扩大内需来促进经济自主平稳较快增长不失为一剂良方且是长远之计。SWOT(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Threats)分析法即态势分析法,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的,它广泛应用于发展战略的制定。运用SWOT分析法对我国国内贸易发展所拥有的主要内部优势因素(Strength factors)和劣势因素(Weakness factors)、所面临的外部机会因素(Opportunity factors)和威胁因素(Threat factors)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要素相互匹配SWOT分析,从而形成具有针对性的国内贸易发展战略。
一、优势因素(Strength factors)分析
1、自然资源优势。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重要且必要的物质基础。就单个国家而言,自然资源越丰富则越有利于其经济自组织发展。我国土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约为欧盟的2倍),矿产资源品种齐全(已发现173种)且储量丰富(已探明总量世界第三),海域面积约473万平方千米,生物种类多样性世界第八,光、热、风等气候资源丰富,水资源总量世界第六。从总体上看,辽阔的地域和丰富的资源(尽管人均相对不足)为我国经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发展提供了最基本条件。
2、人口规模优势。马克思强调人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主体中国论文网。人作为生产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作为消费者则是社会财富的享有者。当前我国人口总量约1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5、亚洲总人口的1/3,约为欧盟总人口的3倍,比所有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总量多出亿人左右。劳动力是最基本生产要素,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从产品供给上为国内贸易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巨大的人口规模意味着庞大的市场需求空间,由斯密定理“市场范围→分工水平→生产效率→经济增长”可见,我国可以依靠国内市场,通过发展国内贸易来提高分工和专业化水平,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3、工业基础优势。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工业水平直接决定产品供给水平,进而间接决定国内贸易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产值突飞猛进,工业部门也由少到多逐步齐全,综合实力可谓是显著增强SWOT分析,这为国内贸易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从规模上看,我国工业总产值从1998年的11.9万亿元跃升至2007年的40.5万亿元;从门类上看,我国已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的全部工业门类,企业总数同期也从16.5万个升至33.6万个;从水平上看,企业平均总产值同期从0.41亿元升至1.2亿元,平均资产从0.66亿元升至1.05亿元[①]。
4、交易条件优势。在一国内部(地区内和地区间)进行贸易,与国际贸易相比具有明显的内部环境优势。这种优势主要表现为:经济政策优势,一国制定的与国内贸易相关的财税、金融、产业发展等经济政策都是以本民族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具有一定的排它性;法律优势,交易双方处于同一国家适用同样的法律,避免了国际贸易中法律适用性问题;文化优势,大体相同(相近或相通)的文化习俗便于交易双方进行沟通和交流;货币优势,国内贸易以本国货币为结算单位不存在汇率风险问题[1](17-19)。
二、劣势因素(Weakness factors)分析
1、流通方式和业态形式陈旧。受历史条件限制,长期以来我国较为注重流通体制改革,但对流通方式和业态发展则没有给予充分重视,以致目前传统流通方式和业态形式仍大量存在且占主导地位,而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为代表的现代流通方式和以购物中心、大型超市、电视购物、网上商店等为代表的新型业态比重相对较低且发展较为缓慢。此外,区域和城乡流通方式和业态发展水平极不平衡,中西部地区明显差于东部地区,而农村地区更是远远落后于城市,这严重制约了国内贸易发展。
2、贸易企业规模偏小且组织化程度较低。我国贸易企业数量虽多,但规模偏小,大型龙头骨干贸易企业较为缺乏SWOT分析,市场竞争力普遍不高,且偏好单打独斗、各自为战,导致市场秩序较为混乱。此外,我国传统经营网络系统虽庞大,但上下之间没有产权纽带和资产关系,以致各点很难连成线、线无法织成网、网不能形成面,组织化程度较低,集团化发展缓慢。
3、产品供求存在失衡。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存在短缺与过剩并存现象,即消费者想买能买的产品生产者无供给或供给不足,而生产者想卖能卖的产品消费者又无需求或需求不足,这种产品供求总量性和结构性失衡是导致国内贸易发展不足的最直接原因。假设一个简单社会I的供给结构是1单位A、2单位B、3单位C,需求结构为1单位B、4单位C、1单位D,显然在这种情况下社会I国内贸易发展是不充分的。客观上说,这种现象在我国很普遍,产生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归根到底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所致。
4、收入总体不高且分配不合理。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水平,它是影响国内贸易发展的核心因素中国论文网。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从1978年的343.4元、133.6元升至2008年的15781元、4761元,但对内贸发展来说收入状况仍存在三大问题:一是收入总体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二是收入水平城乡、区域差距显著;三是贫富阶层收入差距显著,以致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作用下收入增长速度与消费扩大速度更加不同步。
三、机会因素(Opportunity factors)分析
1、国际产业和资本大幅转移。1990年代以来伴随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以及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新一轮国际产业和资本转移开始出现并不断加速。我国以巨大的国内市场、低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以及富有吸引力的产业和投资优惠政策,正越来越成为国际产业和资本转移的主要方向。以制造业为例,西方发达国家在努力保持高新技术垄断地位的同时SWOT分析,为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制造业正大规模向区位优势显著、人力资源丰富、工业基础较好、政策优势明显的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转移。
2、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技进步对国内贸易的作用由间接到直接、由外生到内生不断深入,深刻改变了国内贸易的内容、方式和基础。改革开放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我国不断加大科技事业投入力度,科技经费投入大幅增长,科技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从2000年的897.7亿元跃升到了2008年的4570亿元,占GDP比重同期从首次突破1%快速上升到了1.52%,研发投入总量位居世界前列,而研发人员总量更是位居世界第二。
3、区际及城乡互动关系增强。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总体上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区域及城乡之间发展差距却逐渐拉大,出现了三大区域发展水平逐级递减和较为严重的城乡二元化现象。对此,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国在鼓励东部率先发展基础上,重点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等战略,以增强区际互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同时提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思路,以改善工农和城乡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际、城乡互动关系的不断增强为国内贸易发展增添了活力。
4、“四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为国内贸易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工业化不仅直接扩大了产品供给,而且间接拉动了社会需求;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传统落后的乡村型社会向现代城市型社会转化的城镇化过程大大拓展了国内贸易市场空间;市场化对国内贸易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推进了贸易主体多元化、扩展了国内贸易市场边界、形成了以市场调节为主的价格机制;国际化主要从资本和技术角度为国内贸易发展带来了机遇。
5、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国内贸易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主要表现在:稳步推进的所有制结构改革,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了市场活力;方向清晰的财税制度改革SWOT分析,增强了政府支付(需求)能力,提高了企业生产(供给)积极性;不断深化的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教育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将从根本上扩大内需促进内贸发展;以创新、放开、搞活和规范思路,朝着大流通、大市场、大贸易方向进行的流通体制改革,直接推动了内贸发展。
四、威胁因素(Threat factors)分析
1、对外贸易偏好强烈。受早期储蓄和外汇“双缺口”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外贸发展(尤为鼓励出口),外贸总额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长到了2008年的25616亿美元,年均增速高达24.32%。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引擎效应尤为突出,以致全国上下几乎都将注意力集中到发展外贸上来,经济发展中形成了强烈的对外贸易偏好中国论文网。理论上讲,对外贸易是国内贸易的补充和扩展,国内贸易是对外贸易的基础和后盾,二者具有互补关系,但大量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国内贸易与对外贸易却呈较为强烈的替代关系。因此,强烈的对外贸易偏好已成为我国内贸发展的最大威胁。
2、区际产业结构趋同。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各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热衷“大而全”、“小而全”模式,改革开放后各地虽逐渐摆脱了传统体制束缚,但受其它因素(如政绩考核)影响在产业选择上又偏好“短平快”和“利大税高”的竞争性产业。正是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我国区际产业结构存在严重趋同。研究表明,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工业结构相似率高达93.5%,中部与西部地区工业结构相似率高达97.9%[2](295)。区际产业结构趋同意味着区际产品供给结构趋同,这显然不利于国内(区际)贸易发展。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