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将训练方法和前后量表总分降低百分比做单因素方差检验,结果显示F=22.913,P=0.000<0.01,说明三种处理方法对被试的前后A型行为量表总分的降低百分比有显著性差异,即两种训练对被试的A型行为模式改变有显著影响,并且认知训练干预效果显著好于放松训练(参见表4)。
3.2.2 实验干预对被试数学成绩的影响
表5 训练前后数学成绩提升百分比总体的正态分布检验
|
认知训练组
|
放松训练组
|
对照组
|
P值
|
0.428
|
0.956
|
0.855
|
表6 训练前后三个实验组数学成绩平均提升百分比
|
认知训练组
|
放松训练组
|
对照组
|
平均提升百分比
|
0.2805
|
0.088
|
0.0008
|
同上,由于实验组都是小样本,须先做其的正态分布检验,经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它们的P值均大于0.05, 故可以认为,实验组虽然是小样本,可是与正态分布总体无显著差异;再做不同组的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显示其值为1.655,P=0.203>0.05,方差齐性,故也可认为总体方差无显著差异。
接着将训练方法和前后数学成绩提升百分比做单因素方差检验,结果显示F=4.092,P=0.030<0.05,说明三种处理方法对被试的前后数学成绩提升百分比有显著性差异,即两种训练对被试的数学成绩改变有显著影响A型行为,并且认知训练干预效果显著好于放松训练(参见表6)。
4.结果讨论
4.1 探讨为何初中生学习成绩高者更倾向是B型行为类型者
A型行为的提出及其发展一直伴随着A型行为者的高成就率和高疾病率。这是由于在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性加强及信息量急剧爆炸的现代社会环境下,时间紧迫感强、做事节奏快、充满竞争性的成年A型行为类型者更加能适应这个快速变化的环境。
本研究却显示在初中生中,B型行为类型者更倾向于拥有高成就,而且高成就者的TH(时间急迫感)和CH(竞争敌意)因子都更低(参见3.1和3.2的结论)。这种与成人世界截然不同的结论可能是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初中生的神经生理特点的独特性。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的速度是相互协调的,因而使个体的身心能处于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但初中阶段却是人类个体生命全程中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生理发育迅速和心理发展的缓慢,造成初中生身心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其最大的特点即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4]因而,在这个阶段的学生如果能具备B型行为模式――安宁、松弛、节奏慢、有耐性,则说明其控制能力比一般同龄人要强,因而也更容易获得好的学业成绩。
二、初中阶段的学业特点论文的格式。初中阶段的学业更加注重对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学习的过程更注重认真和耐性,而非速度。这也使B型行为类型者更容易获得好的学业成绩。
三、初中生的生活环境。初中生的生活环境比较简单,接触的人际关系也比较简单,生活节奏也比较慢,因而B型行为模式更能使其保持平和的心境,更能够静下心来好好学习,这一特点也有利于其取得好的学业成绩。
4.2 探讨对初中生A型行为模式的干预措施
A型行为导致的高成就率和高疾病率的冲突,导致了很多人陷于选择健康还是选择成就的两难之中。而本研究却证实了对于初中生而言,A型行为导致的却是低成就率,其对健康的不良影响也不言而喻。因而对于初中生而言,调整和矫正A型行为模式对于其身心发展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参见3.3的结论),对初中生的A型行为模式的干预效果都是比较良好的,这可能是由于初中生的性格还没有成型,可塑性较强,因而干预的效果都比较好。而其中,认知训练的方法又显著优于放松训练的效果,这可能是由于初中生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极度不平衡及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等原因造成其对自身的内部控制力比较不足,导致放松训练的效果较差;又由于初中阶段正处于皮亚杰关于个体智力发展年龄阶段划分中的“形式运算阶段”A型行为,其主要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而且初中生的自我意识高涨,产生了越来越频繁的自我观察,自我反省,自我批评[5],只要认知训练的方法得当,必然容易提高其对自身的不良行为行为模式的认识和修正意愿,从而形成很好的干预效果。并且,随着被试A型行为模式的矫正,其学业成绩也相应地出现显著地提高,进一步验证了调整和矫正初中生A型行为模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3 存在的不足
本研究可能存在以下不足:在干预实验中,两种干预办法的效果不能排除“要求特征”,即被试有可能迎合实验者的实验目的,造成效果显著的假象。
5 结论
一、在初中阶段,B型行为类型者更倾向于拥有高成就,而且高成就者的TH(时间急迫感)和CH(竞争敌意)因子都更低。
二、调整和矫正A型行为模式对于初中生身心发展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其中采用认知训练方法和放松训练方法对初中生的A型行为模式进行干预都能产生效果,但前者更优。
参考文献
[1]陈敏等,《医学本科生学习成绩与A型行为关系》,应用心理学,第9卷第1期
[2]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60006.htm
[3]网络文章《人格与疾病:“A型行为”与冠心病》
[4]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P370
[5]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P359
[6]袁荣潜,《青年学生A型行为类型的比较研究》,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第22卷 第期
[7]刘连龙,《A型行为类型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研究》,高等理科教育,2004年第6期(总第58期)
[8]王丽霞,《性别因素对医学生A型行为的影响及评价》,现代预防医学2008年第35卷第11期ModemPreventive Medicine.2008,V01.35.NO.11
[9]郭玉琴,《不同环境下A型行为应对能力的实验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年第l3卷第6期
[10]蔡篮,《A型行为者的身心危害及其调整与矫正训练》,医学文选2001年lO月第20卷第5期
[11]叶明志,《A型行为与人格维度、生活事件及心理健康》,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年第l6卷第8期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