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本文介绍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第九章的一个实验解决方案,包括4个新创设的演示或学生实验,能够较好地突破此章的教学难点。
关键词:创新,实验,教学难点
人教社根据“新课标”编写的这套教材取名为“高中课程标准实教科书”,其中的“实验”二字与其强调实验探究的特色是高度吻合的。《课程标准》对《固体、液体和物态变化》这一章的总体要求是“了解和知道”。如何了解,怎样知道?如此生动的教学内容,当然还是“眼见为实”最好!用精心构思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让学生清晰、直观地看到物理现象,定能事半而功倍。以下介绍笔者对本章实验的设计。
一、晶体与非晶体
1、学生误区的破除:初学者常以为晶体的外形是有棱有角的,而非晶体则无棱无角。这一错误看法可用事实来纠正。
(1)拿一些冰糖、食盐、碎玻璃、碎松香和蜡块,让学生鉴别它们是晶体还是非晶体。学生们会认为冰糖和碎松香棱角分明,是晶体,而蜡块因无尖锐之处而被当作非晶体。
(2)老师当着学生的面用小刀削出一个有棱角的蜡块来,再问这是晶体还是非晶体?蜡不可能刚才还是非晶体,现在就削成了晶体啊!当学生产生强烈的疑惑时,让他们再次仔细地阅读课文关于晶体、非晶体外形的叙述,就一定能够注意到“非晶体和多晶体没有确定的外形”中的“确定”一词了。其引伸的意思是“单晶体有确定的外形”。
2、单晶体确定几何外形和非晶体不确定几何外形的呈现:晶体溶液在一定条件下会“结晶”,而非晶体溶液不会结晶。晶体和非晶体几何外形的区别在其溶液蒸发、逐渐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出示放置了不同时长的食盐水溶液、松香酒精溶液,很容易发现随着时间的延长食盐溶液结晶体越来越多,直至完全结晶。其单晶虽然大小不同,但均为立方体,多晶体则各种形状的都有,如图1(愿意尝一尝这些结晶到底是不是食盐吗?)。而松香溶液则自始至终未有任何结晶,只是越来越浓,直到全部凝固,如图2。把松香酒精液放在什么样的容器里最后就能得到什么形状的松香块。“单晶体与多晶体和非晶体的外形差异在于‘确定’与‘不确定’,而不在于有无棱角”这一事实,可以一目了然!同理,食糖、明矾、硫酸铜的水溶液会结晶,而蜡的四氯化碳溶液不会结晶,也说明前者是晶体而后者是非晶体。
 
图2 松香溶液不能结晶,只会越来越浓,直到全部凝固。
|
 
二、液体的表面张力
水的表面张力是很大的,比酒精、汽油等液体大得多。洗涤剂、肥皂液、洗衣粉液等表面活性剂可以有效降低水的表面张力。利用水、酒精和清洁液表面张力的不同,可以更丰富地把张力表现出来论文格式模板。
1、如图3,将酒精滴在棉线一侧的肥皂膜上,则此处薄膜张力显著减小、迅速被另侧较大的张力所撕破,棉线被拉紧,成为图4的样子。
2、用滴管往图3棉线左侧的肥皂膜上滴注清水,由于水的表面张力较大,棉线将被拉向左边一点,如图5。又将肥皂液滴注在此侧创新,由于肥皂液的表面张力较水为小,棉线又会被拉回右侧一点。
3、将图4中的棉线用铅笔尖拨开,肥皂膜会如橡皮一样扩张(图6)。拿开铅笔后肥皂膜又如橡皮一般恢复原状,棉线亦回到原来图4的位置。这表明“张力的作用是使液面‘绷紧’”。
图3~6 水的表面张力比酒精和清洁液大;液面如同一块绷紧的橡皮。
|
 ![]() ![]() 
三、毛细现象
水能浸润玻璃,而水银不能浸润玻璃,因此,水在玻璃细管中上升,水银在玻璃细管中下降。“水在玻璃细管中上升”很好办,但“水银在玻璃细管中下降”却不好办。且不论不易将水银注入细管,单只说水银有毒并容易挥发,用来做实验也是不环保的,就足以促使我们去寻找更好的方法。有关浸润与不浸润还有一组对比可资利用,那就是“水能浸润玻璃,不能浸润蜂蜡或石蜡”。但是,蜡做的管子并不常见,怎么办?可以在玻璃管口放一小块蜡,然后用酒精灯烘烤让它熔化,边化边用手转动玻璃管使蜡均匀地附在管的内壁,即可得到一支“蜡管”。将水注入其中,水位的降低及水面的上凸显而易见。
四、液体吸热汽化和气体放热液化
图7的装置不仅可用于演示沸点随气压增大而升高,也可用以观察液化和汽化现象及其发生的条件,其步骤如下(亦可在水中加入少许酒精以加强效果):
 (1)、将100ml注射器的活塞抽出到恰当位置。(2)、烧瓶中的水加热到70oC左右后移开酒精灯。(3)、稍等片刻,待烧瓶上部形成水蒸汽和小水珠的混合物后将活塞突然推入,烧瓶上部会瞬间变得“透明”。“透明” 缘于外界对气体做功,内能增加,气温升高,小水珠吸热重新汽化为水蒸汽。(4)又迅速抽出活塞,这时在烧瓶上部出现的是十分明显的“雾汽”。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气体膨胀对外做功(相当于放热),内能减少,温度降低,水蒸汽又凝结成小水珠了。如此反复推入、抽出活塞,一会儿是小水珠吸热汽化,一会儿又是水蒸汽放热液化,烧瓶上部将循环出现“透明”、“雾化”的有趣情境。
结束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对于领会物理的本质,掌握物理的学习方法,培养物理的学习兴趣来讲,“亲历亲为”的作用是其它方法所不能替代的。教科书规定的实验一定得做好,但这还远远不够,老师们还应该因地致宜地开发一些新实验,争取成为创造性的“教材编写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