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固体、液体和物态变化》的实验设计_创新

时间:2011-05-24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本文介绍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第九章的一个实验解决方案,包括4个新创设的演示或学生实验,能够较好地突破此章的教学难点。
关键词:创新,实验,教学难点

 

人教社根据“新课标”编写的这套教材取名为“高中课程标准实教科书”,其中的“实验”二字与其强调实验探究的特色是高度吻合的。《课程标准》对《固体、液体和物态变化》这一章的总体要求是“了解和知道”。如何了解,怎样知道?如此生动的教学内容,当然还是“眼见为实”最好!用精心构思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让学生清晰、直观地看到物理现象,定能事半而功倍。以下介绍笔者对本章实验的设计。

一、晶体与非晶体

1、学生误区的破除:初学者常以为晶体的外形是有棱有角的,而非晶体则无棱无角。这一错误看法可用事实来纠正。

(1)拿一些冰糖、食盐、碎玻璃、碎松香和蜡块,让学生鉴别它们是晶体还是非晶体。学生们会认为冰糖和碎松香棱角分明,是晶体,而蜡块因无尖锐之处而被当作非晶体。

(2)老师当着学生的面用小刀削出一个有棱角的蜡块来,再问这是晶体还是非晶体?蜡不可能刚才还是非晶体,现在就削成了晶体啊!当学生产生强烈的疑惑时,让他们再次仔细地阅读课文关于晶体、非晶体外形的叙述,就一定能够注意到“非晶体和多晶体没有确定的外形”中的“确定”一词了。其引伸的意思是“单晶体有确定的外形”。

2、单晶体确定几何外形和非晶体不确定几何外形的呈现:晶体溶液在一定条件下会“结晶”,而非晶体溶液不会结晶。晶体和非晶体几何外形的区别在其溶液蒸发、逐渐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出示放置了不同时长的食盐水溶液、松香酒精溶液,很容易发现随着时间的延长食盐溶液结晶体越来越多,直至完全结晶。其单晶虽然大小不同,但均为立方体,多晶体则各种形状的都有,如图1(愿意尝一尝这些结晶到底是不是食盐吗?)。而松香溶液则自始至终未有任何结晶,只是越来越浓,直到全部凝固,如图2。把松香酒精液放在什么样的容器里最后就能得到什么形状的松香块。“单晶体与多晶体和非晶体的外形差异在于‘确定’与‘不确定’,而不在于有无棱角”这一事实,可以一目了然!同理,食糖、明矾、硫酸铜的水溶液会结晶,而蜡的四氯化碳溶液不会结晶,也说明前者是晶体而后者是非晶体。

 

图1 食盐溶液中的结晶越来越多

 

2 松香溶液不能结晶,只会越来越浓,直到全部凝固。

二、液体的表面张力

水的表面张力是很大的,比酒精、汽油等液体大得多。洗涤剂、肥皂液、洗衣粉液等表面活性剂可以有效降低水的表面张力。利用水、酒精和清洁液表面张力的不同,可以更丰富地把张力表现出来论文格式模板。

1、如图3,将酒精滴在棉线一侧的肥皂膜上,则此处薄膜张力显著减小、迅速被另侧较大的张力所撕破,棉线被拉紧,成为图4的样子。

2、用滴管往图3棉线左侧的肥皂膜上滴注清水,由于水的表面张力较大,棉线将被拉向左边一点,如图5。又将肥皂液滴注在此侧创新,由于肥皂液的表面张力较水为小,棉线又会被拉回右侧一点。

3、将图4中的棉线用铅笔尖拨开,肥皂膜会如橡皮一样扩张(图6)。拿开铅笔后肥皂膜又如橡皮一般恢复原状,棉线亦回到原来图4的位置。这表明“张力的作用是使液面‘绷紧’”。

 

3~6 水的表面张力比酒精和清洁液大;液面如同一块绷紧的橡皮。

三、毛细现象

水能浸润玻璃,而水银不能浸润玻璃,因此,水在玻璃细管中上升,水银在玻璃细管中下降。“水在玻璃细管中上升”很好办,但“水银在玻璃细管中下降”却不好办。且不论不易将水银注入细管,单只说水银有毒并容易挥发,用来做实验也是不环保的,就足以促使我们去寻找更好的方法。有关浸润与不浸润还有一组对比可资利用,那就是“水能浸润玻璃,不能浸润蜂蜡或石蜡”。但是,蜡做的管子并不常见,怎么办?可以在玻璃管口放一小块蜡,然后用酒精灯烘烤让它熔化,边化边用手转动玻璃管使蜡均匀地附在管的内壁,即可得到一支“蜡管”。将水注入其中,水位的降低及水面的上凸显而易见。

四、液体吸热汽化和气体放热液化

图7的装置不仅可用于演示沸点随气压增大而升高,也可用以观察液化和汽化现象及其发生的条件,其步骤如下(亦可在水中加入少许酒精以加强效果):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1)、将100ml注射器的活塞抽出到恰当位置。(2)、烧瓶中的水加热到70oC左右后移开酒精灯。(3)、稍等片刻,待烧瓶上部形成水蒸汽和小水珠的混合物后将活塞突然推入,烧瓶上部会瞬间变得“透明”。“透明” 缘于外界对气体做功,内能增加,气温升高,小水珠吸热重新汽化为水蒸汽。(4)又迅速抽出活塞,这时在烧瓶上部出现的是十分明显的“雾汽”。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气体膨胀对外做功(相当于放热),内能减少,温度降低,水蒸汽又凝结成小水珠了。如此反复推入、抽出活塞,一会儿是小水珠吸热汽化,一会儿又是水蒸汽放热液化,烧瓶上部将循环出现“透明”、“雾化”的有趣情境。

结束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对于领会物理的本质,掌握物理的学习方法,培养物理的学习兴趣来讲,“亲历亲为”的作用是其它方法所不能替代的。教科书规定的实验一定得做好,但这还远远不够,老师们还应该因地致宜地开发一些新实验,争取成为创造性的“教材编写者!”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探析_职业生涯管理
下一篇论文:中法双语工程师法语能力与文化底蕴培养―法语课堂上法语国家和地区文化的导入
教学论文分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班主任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
初中物理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相关教育教学论文
最新教育教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教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