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随年龄增长和活动范围扩大,认知能力提高,需要层次提高,主导动机也不断变化,主要反映了心理因素对个人价值观发展的作用,而关于社会环境以及个体的遗传因素与个人价值观发展之间的关系也有待于系统地探讨。
3、适应个人价值观变革
(1)保持个人价值观的开放性。主要体现为对古今中外个人价值观的继承问题。世界上任何有生命力的事物,都是在开放中发展自己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不仅是指每一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和相互转化的关系,而且还包括这一事物整体与周围其他事物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它把自己内部的某种因素和力量输送到周围其他事物之中,另一方面又从其他事物中获取和吸收新的因素和营养,实现因素和力量的相互置换,推进彼此的共同生长和进步。由此可见,保证个人价值观与时俱进,就要对个人价值观的发展保持开放性,不能对古今中外的个人价值观持绝对对立和割裂态度,应在系统性思维的基础上,塑造顺应世界发展趋势的个人价值观体系。
(2)尊重个人价值观多元化。当前个人价值观的多元化表现为,传统价值与现代价值“共生”,中国传统个人价值与其他文化的个人价值并重,多种价值交织并存。个人价值观多元化有利于个体拥有平等的机会去表达或追求任何可被允许的观念。个人价值观多元化与和谐社会的联系取决于彼此之间都能依据价值共识及其规则而相互适应与合作。建立在多元利益结构之上的多元个人价值观,正是社会繁荣和秩序维持的重要条件之一。
(3)塑造个人精神价值观
个体的发展不是纯粹追求物质功利的过程,没有了精神价值,就等于把自己变成了纯粹的自然存在物。因此不能离开物质价值讲精神价值,更不能抛开精神价值沉溺于物质价值。只有以崇高的精神价值来引导物质价值,才能不断提升人生价值。正确的个人价值观追求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结合与统一、功利与真善美的结合与统一,最终达到自由这一最高层次的人生境界。忽视个人精神价值观的教育使得个体沦为沉溺于物质价值的改造世界的工具,也使得教育的目的性价值丧失殆尽。因此,当今时代处于个人价值观变革的重要时期,探索个人精神价值观的内涵、塑造个人精神价值观变得尤为迫切。
4、科学应对个人价值观教育
(1)个人价值观教育应具有年龄阶段特征
由于个体的认知能力、需要层次等方面的发展是个人价值观发展的前提。个体的认知能力、需要层次的发展随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因此不同年龄个体的个人价值观教育内容是不同的。例如,Kohlberg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以道德认知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并特别重视个体道德判断推理能力发展对道德成熟的作用。他主张,个体道德成熟的标志是其做出道德判断和提出自己的道德原则的能力,而不是遵从他周围的成人的道德判断能力[7]。因此,个人价值观教育可以开始于幼儿时期,主要实施于青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那么,构建适应个体年龄特征的个人价值观教育内容体系就变得迫在眉睫。此外,个人价值观教育的方法也应根据年龄而有所区别。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既依赖于个体的认知结构发展水平,也依赖于个体早期发展的道德倾向以及社交环境。所以,随着个体认知水平、交往环境、自我需要的不断发展变化,个人价值观也会随之而发生变化。因此,探讨这种变化规律,探讨外界环境对个体价值取向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产生的年龄阶段是很有意义的[8]( 杨宜音,1998)。
(2)个人价值观教育的重点不是形成价值观,而是发挥个人价值观的功能
价值观教育的重点不是形成价值观,而是发挥价值观的效能。价值观教育不仅要个体接受或认同特定的价值观,更应致力于鼓励个体基于价值观果断自我选择并发展出对选择的社会责任感。
(3)个人价值观教育应同时兼顾教育的目的性和工具性
长期以来,由于片面强调教育的工具性功能,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轻视大学生个体的价值主体地位,从而抑制了教育者与学生个体的创造性发挥和个性的塑造。由于个体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条件,个体发展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因此进行个人价值观教育,突出个体人格的完善,注重内省、慎独等个体体验,重视发挥个人价值观的功能,有利于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内在本质和必然规律,实现教育的目的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最终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唐文清,张进辅中外价值观研究述评,心理科学,2008,第3期.
[2]李红,雷开春.论学校德育中的价值观澄清问题[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 第8期.
[3]傅根跃,丁晓攀, 儿童对有关心理特质的自我报告信息的评价。心理科学,2006 , 第2期.
[4]黄希庭 郑涌,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辛增友,青年职业价值观的横断与纵向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6]Karacaer S .et al. ffects ofPersonal Values on Auditor’s Ethical Decisions.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9,88:53-64.
[7]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与人的发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8]杨宜音,社会心理领域的价值观研究述要. 中国社会科学,1998,第2期.
[收稿日期] 2009-11-30
[基金项目]06BSJJ04
[作者简介]郑金香(1970—),女, 2006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专业,现从事教师工作。研究方向:个体社会性发展;教育学博士学位。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