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如果提问时机把握不好,学生就会感到无所适从,难于启迪学生思维,进而影响课堂效果。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优差生。
关键词:课堂提问,提问时机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开发学生智力,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帮助老师检查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怎样设计问题,才能更好地为物理教学服务呢?本文从提问时机的把握、问题的设计要点二个方面作一些探讨.
一、提问时机的把握
所谓提问要注意时机,既是问题要设在学生“欲发而未发”之前、“似懂而非懂”之处、“无疑与有疑”之际,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去积极思维。反之,如果提问时机把握不好,学生就会感到无所适从,难于启迪学生思维,进而影响课堂效果。
1、在新知与原有知识的矛盾中设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比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先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落体现象,并根据现象让学生得出物体质量越大下落越快的结论,然后介绍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从实验中学生可以看到物体下落快慢与质量无关,这样就会引起学生新旧知识的冲突,从而激起学生对物体下落快慢与质量到底有没有关系的探究。
2、在相关知识的联系或类比中提问。也就是可以诱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共性、区别个性、加深理解,以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免费论文网。例如在“电压”这一节的新课导入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思考生活中水流的形成需要什么条件?学生在讨论中可能得到水必须从高处向低处流动,也即是水流的形成需要水压,进而逐步引入电流形成需要什么条件?
3、在重点、难点问题上提问。在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处,通过巧妙的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如在学习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学生由于头脑中早已有了物体运动必须有力来维持的观念,不能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中所描述地已处于运动状态的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后运动情况。免费论文网。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问:“当你在向前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里竖直向上跳起,会落在什么位置?为什么?”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意思到“人跳起后,虽然在竖直方向上做先上后下的运动,但水平方向上它还将保持与汽车同样的速度匀速直线运动下去”从而使学生克服这一认识难点.
4、误区设问。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认识是从不全面、不深刻,甚至是经常出谬误的多次反复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免费论文网。所谓误区设问就是针对学生认识模糊、易疏漏的地方预设陷阱,让学生预先体验错误,这样就可以杜绝或少犯同样的错误,帮助学生将片面的、孤立的和形而上学的认识转化为全面的、辩证的认[1]知结构.如:在学习了欧姆定律之后,学生容易忽视物理公式与数学知识相互制约的关系,根据公式R=U/I与I=U/R相似,便认为电阻R跟电压U成正比,跟电流I成反比.教师可以这样设问:“导体的电阻R会随着两端的电压U和导体中的电流I变化吗?”
二、问题设计的要点
课堂提问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进行精心设计,问题设计巧妙合理,能引起学生兴趣,启发思考,从而获得知识。反之,则会使学生厌烦。因此,课堂问题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优差生。教师应根据学情,征对不同的学生提不同的问题,由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这样既能激活成绩好的学生的思维,又要给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一定的机会,从而使让每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验到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
2、问题设计的难易要适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所谓问题难易适度,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不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问题过难,又会使学生感到力所不及,不知从何做起,因而失去探究兴趣。因此,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其难易程度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由此,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思考,推动探究活动的进行。
3、问题的设置要承上启下,过渡自然。学生的思维有连续性,要将新学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必须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找到联结点,才能将新知识同化,才能牢固地掌握新知识。
4、问题要层层推进,注意坡度。学生对物理对象的认识过程是一个渐进过程,是螺旋式上升的。因此,课堂问题的设计应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特点,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新的高度。
总之,课堂提问是教师提问的技艺和艺术创造,恰当的问题能给学生美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变“苦学”为“乐学”,使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并给课堂注入生命的活力和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