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主体作用体现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意义建构过程中主动搜集并分析有关的大量信息和资料,然后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
教师的角色则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教师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指导,使得意义建构更为有效。这就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教师的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能借助于自己原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使之成为一种思索活动。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过程中最活跃的两个因素,在教育过程中构成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甚至会成为教育成败的关键。教育家赞可夫(1980)说过:“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看师生关系如何。”
其次,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角色是否符合时代的要求
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在教育内容上是授受关系。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从学校管理微观层面看,教师是学生的管理者,充当着管理主体的角色,而学生则是被管理者,充当着管理客体的角色。教师对于学生来说,有着无可置疑的真理性和权威性,学生服从教师是天经地义的,真可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的权威角色和不平等的师生观至今对人们仍有影响。“师道尊严”、“以教师为中心”的专制型师生关系,必然导致学生对学习的被动性和消极态度。
而建构主义理论则通过对教师和学生角色的重新定位,对传统的师生关系提出了挑战。它要求教师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从师道尊严中解放出来,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自由发展的空间。从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中转变过来,成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启迪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道德行为的引导者。从“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转变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不仅是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顺利展开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最后,共建和谐的学习环境,协作为主
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以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具有重要作用。协作过程也是会话即交际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群体所共享,或者说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单独完成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十分重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主张组织、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共同体”,并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共同体中表现积极的一员。同时,成功教师也是学习共同体成员(叶澜,2000)。在协作过程中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形成互动,形成多边的教学交流,形成开放、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使学生超越自己的认识,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不但使学生的个体差异得到互补,个性得到张扬,而且协作中包含着丰富和实用的合作文化,这是二十一世纪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师生观和全新的教学理念,它降低了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的权威作用,凸现了教师的参与、指导和“首席官”的功能。
5.结语
建构主义理论是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教学改革需要系统的基础研究和更广泛的实践探索。要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引导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就必须对知识建构的机制、途径、策略等进行深入的研究,而建构主义正好为此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随着现代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在教学中以现代教学思想和科学学习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新的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把先进的理论和现代化的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利保证。
参考文献
1 陈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OL]. http://www.cqvip.com/QK/88585X/2005001/23309923.html
2 陈洪特. 建构主义教学观与大学英语教学[J]. 外语学习 2007(9).
3 陈洪特.用建构主义教学观指导大学英语教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1)
4 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改革[MI.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 赞可夫.教学与发展[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