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道德教育中的思觉行盼

时间:2011-04-21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道德教育在整个教育的大环境下被人们所日益关注。调控是在不打破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引导。通过教师人文化的道德教育方式激发学生的自我期许。道德教育处主体地位。规律,道德教育中的思觉行盼。
关键词:道德教育,规律,人文,主体
 

一、引言

随着专家学者们对道德教育基本问题进行的一系列专题性的研究,道德教育在整个教育的大环境下被人们所日益关注。道德乃人之本也,德之不及,知识技能又有何用?且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所以道德教育关乎整个教育的百年大计。从古至今,人们不断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视角去关照道德教育,但是道德教育领域仍然存在着很多无法规避的现实性的问题。从道德的产生来看,无论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结构论,还是涂尔干的道德社会学思想等,都能看出道德产生于人,发展于社会,所以道德教育也不能脱离社会现实和实践被架空。教育工作者不能或很少自觉利用道德研究的成果以及这些理论研究在实践中的可行性都是导致道德教育出现问题的原因。本文中笔者将根据多年的教学管理实践就道德教育的某些问题展开讨论与思考。

二、道德与道德教育的内涵

古今中外许多学者就什么是道德什么是道德教育分别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的角度、目的做出了自己的概括,但是就像什么是教育一样,关于道德和道德教育的概念也是百家争鸣,没有定论。“但凡一种学说,绝不是劈空从天上掉下来的。我们如果能仔细研究,定可寻出那种学说有许多前因,有许多后果。”[1]正如胡适所说,不懂得前因就无法得知事物的真意,所以要了解道德一词的内涵就要从这一词的词源上来找寻。在汉语中,道德一词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取百家之长,在这里我们可以将道德看做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具有认识、调节、教育、评价以及平衡的功能。

“道德教育是一定社会或集团为使人们自觉遵循其道德行为准则,履行对社会和他人的相应义务,而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它是一定社会或集团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人们内在品质的重要条件之一。”[2]在多数国家的学校德育限指道德教育,我国学校德育泛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实为社会意识教育。政治教育指形成学生一定政治观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道德教育即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本文所涉及的道德教育即为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

三、道德教育目的与意义

1、从德育任务的角度说,德育包括发展学生的道德认识、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等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当代学校德育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学校中的德育工作是教师帮助学生将社会道德内化为学生个体的稳定的道德品质的过程,是学生自我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方式逐步构建的过程,是道德认知从他律走向自律、道德情感从本我走向超我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在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主要受外界因素和自身因素两个方面的影响。学生自身的智力、个性和学业水平等是自身因素,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社会环境等方面是潜在的外界影响因素,这些同时作用才造就了学生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道德认知能力存的诸多差异。在考虑到学生不同道德发展水平之下开展教育,这是德育工作的难点所在。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道德教育并不是要统一学生的价值评判标准,也不是要统一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我们只是基于要提高学生对事物的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分析判断的能力,从而推动实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的目的。

2、道德教育处主体地位,道德教育要更重之于知识、技能的教育,之所以重要,也更让人难以把握和调控。之所以难以把握主要有以下几番方面原因:(1)因为我们这里所说的“知识”毕竟是一种不变的、有明确范围的东西,是可以“口耳相传,以身示范”的东西。即使道德有社会学的基础、心理学的依据和哲学的佐证,我们也不可以斩钉截铁地说谁一定是道德的谁一定是不道德的,道德是无定论的。道德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的发展,产生于社会生活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我们现在所说的道德仅仅是相对的道德,而非绝对的,而今看着不道德的东西也许几十年后就道德了。(2)道德主要靠教育、自律,这也是因为道德的不确定性、相对性,不仅要看主体做了什么还要考虑到外在因素对主体的影响来判断主体是否道德。硕士论文,规律。硕士论文,规律。(3)道德不能制度化,制度化的道德便与法律没有什么区别了,只是在暴力的强制之下的一种人格压迫,而不是发自人内心的良知,这样的道德无意义。硕士论文,规律。比如柯尔伯格“两难故事法”中提到的一个故事:在欧洲,有一个妇女身患重病濒临死亡,医生说只有一种药可以救她的命,这种药是一位药剂师发明的。硕士论文,规律。这位药剂师要价很高,而病妇的丈夫海涅并未凑够钱买药,在恳求药剂师无果的情况下,海涅晚上破门而入把药给偷走了。当面对道德的两难境地时,很多人都会可怜海涅夫妇的不幸遭遇,那么我们就可以肯定地说这个药剂师是不道德的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面对当今居高不下的房价,众多的房地产商就活该被偷被抢了?

现在我们所依据的道德标准不过是我们大众主流文化中沿袭下来的、约定俗成的经验论的道德。所以在众多道德发展理论尚未形成定论之时,我们的德育工作只能是教学生如何理解道德概念和道德标准,使学生明确道德意识、加强道德观念、丰富道德知识经验、提高认知水平,从而将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人的良好个体品德。同时使其符合大众道德评判标准的横杆,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学会自律与慎独,不至于在不良需求或情绪、好奇心、试探和模仿等心理因素的驱使下越过大众道德观这条横杆去做违背社会道德意愿的事情。

四、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忽视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而一味地强调教育目的和效果的道德教育制度化是背离教育初衷的。笔者上面说过,道德教育是难以把握和调控的。值得强调的是,这里的“调控”并非干预。干预是一种非自然的人为地强制,调控是在不打破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引导。笔者在这里要强调的是规律的重要性。道德教育工作的目的是培养人、发展人,它离不开人自身的发展规律。忽视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而一味地强调教育目的和效果的方法是背离教育初衷的。学生的发展是不可逆的,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特点和教育时机,一旦错过了,就很难再抓住更好的教育机遇。可以说教师不可以逾越学生的时代,但可以引导学生。教师与学生正如同农民与庄稼。无论是冬风依旧彻骨的立春、谷雨、清明,还是烈日炎炎的立夏、小暑、大暑,该插秧时要插秧,该浇地就要浇地,该收时就得赶紧抢收。人随物转,农民要顺应庄稼生长发展的需要,却不可以妄图偷懒,抑或拔苗助长。初衷或许是好的,却改变了其生长规律。人的发展毕竟有其无法预测、不确定的方面。依据发展规律、把握教育时机就要充分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道德教育的过程,大致包括道德意识的灌输、道德感情的培养、道德意志的锻炼、道德信念的确立和道德习惯的养成等环节。对德育工作者来说,要充分研究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利用心理学的知识去指导教育工作。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叛逆、嫉妒、迷茫等各种心理特点都是我们必需得关注的。教育离不开心理,把握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心理特征,才能对症下药、科学下药、准确把握教育时机,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把道德教育的主体限制在某个条条框框里里,以为毫无差异性地一味的背学生守则和思想政治课本就是道德教育。要知道,教师并非工人,儿童也不是产品,不是物随人意、想制作成什么样就制作成什么样。学生不像工业产品一样可以照着某个模具去成长和发展,家长或老师想让他长成哪个名人那样就长成哪个名人那样。每个个体都有他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教师应该在教育开展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独特性,因材施教,要有差异的从学生本人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既鼓励先进又要照顾多数,循序渐进。

3、为了达到所谓的事半功倍而不择手段。从人本主义道德情感的角度来看,道德的发展是学生自我意识完善和实现的过程,应该采取尊重学生个体性格的教育方式。记得看过多家媒体报道的某些学校不切适宜的教育方式,手段之暴捩、态度之顽固,让笔者感到这种教育为了达到所谓的教学目标而像动物园里训猴子一样不择手段,打之骂之,时而不给饭吃,这种强迫其改正错误或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的行为,只能是像训练动物一样刺激他的第一信号系统从而形成物理性的条件反射。而当这种物理性的条件刺激消退时,反应与刺激之间的联系也会受到抑制,久而久之,在不打不骂不惩罚之后,前面的努力也将前功尽弃。如果想再令其回忆起这种联系,便只能用先前的惩罚来继续强化,可是,这要打到什么时候呢!德育工作确实要从学生道德行为的纪律约束和外部控制开始,但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化的“亦步亦趋”或“阴奉阳违”的依从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道德准则进行思考、分析和判断,使其内化为学生自觉主动遵守的品质。值得一提的是,巴普洛夫在他的两个信号系统理论中明确指出了,人,不同于动物之处便是人有以语言为主的第二信号系统,正因如此其学习也与动物有了本质区别。所以教育手段也应区别于训练动物似的压制与强迫。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试论体育与艺术“2+1”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的落实(图文)
下一篇论文:唤起学生向善的心灵
教学论文分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班主任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
初中物理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相关教育教学论文
最新教育教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教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