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实验的时候要尽量使游戏规则符合实验的初衷,并且在解释差异的时候,要引入合理的因素。比如前述课堂实验,会出现比较大的差异,原因之一是1000元是一个虚拟的约束,学生们知道不可能真的获得,因此,我们改进了规则,变成了以下实验,仍然是同样的学生,同样的分组情况,每个学生独自在纸条上写“合作”或者“竞争”,如果双方都写的是“合作”,则平时成绩各加1分,如果一方写“合作”而另一方写“竞争”,则写“合作”的那个学生可以平时成绩可以加2分,另一个一分都不加,如果双方都写“竞争”,则双方都不加分。这个博弈可以用图2表示。结果同样的76组学生中,70组学生都选择合作,5组学生一方选合作,一方选竞争,1组学生都选竞争,即92%的学生都遵循了纳什均衡的选择,实践与理论的差距缩小,而改变的关键是,约束条件从虚拟的变成了真实的。
乙
合作竞争
甲合作
竞争
图2
(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循序渐进
许多学生对博弈论的兴趣来源于几个非常有名的博弈论应用,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讲授到相关的理论的时候,应该先从这些学生感兴趣的例子入手,再层层深入,导入理论,进行分析,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比较容易接受相对复杂的理论。当学生理解了这些例子之后,再随后引入更深的题目,学生触类旁通,掌握起来就相对简单了。
参考文献
1 王则柯.博弈论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