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网
论文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国际贸易,教学,中的
摘要:传统教学法在《国际贸易》教学中容易造成师生互动性差、教学方式单调、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问题,而案例教学法可以克服这些缺陷。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主要有三种表现路径:以案例带动知识的讲授;理论结合案例联系实际;以学生分析案例为主、辅以教师点评。在案例教学法中,精选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和基础、案例展示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教师点评是案例教学的升华。
关键词:传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国际贸易;应用研究
一、引言
《国际贸易》是一门研究国际间商品和劳务交换的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国际金融专业的本科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属于核心课程之一。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日益深化及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客观现实,《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对教师的授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国际贸易》课程本身包含着深厚的经济学思想,相关理论知识难于理解,纯粹灌输知识会对学生的接受造成一定的困难。同时,《国际贸易》和现实世界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很多国际经济现象均能在《国际贸易》中找到理论依据和政策来源。因此,这些客观因素为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案例为内容,根据教学目的、内容的需要,通过教师的精心策划和引导,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置于实践环境中,促使学生通过对实践环境和事件本身的分析、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达到高层次认知学习目标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型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国内教育界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则是1990年代以后才逐渐展开。
二、传统教学法在《国际贸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以教师为中心,师生互动性差
传统教学法的典型特征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只能作为被动的接受者去接受新知识。作为一门理论基础课,《国际贸易》包含的理论内容非常丰富:既包括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支柱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又包括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基本假设的新国际贸易理论;既包括国际贸易的经典理论,还包括贸易政策的分歧,这些内容都富含极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由于《国际贸易》课程的理论性强,实务性相对较弱,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将学习和就业联系在一起,认为只有实务课才是实际工作中真正用到的“有用知识”,而类似于《国际贸易》这样的理论课则属于“无用知识”,这就客观上对《国际贸易》的教学造成了诸多困难。而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法来讲授比较抽象的国际贸易理论,势必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使得学生感觉国际贸易理论知识难以理解,从而严重影响了《国际贸易》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导致理论与现实的脱节
由于《国际贸易》属于理论课,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传统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实践教学的作用,容易造成理论与现实的脱节。纯粹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得教学效果较差,同时也降低了国际贸易理论知识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的政策涵义,进而使得学生对《国际贸易》的学习变成了形而上的学习方式。
大学生正处于对社会了解欲望非常强的年龄阶段,而《国际贸易》所富含的理论知识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法,势必使学生认为《国际贸易》相关理论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和解释功能较差,甚至是与现实的脱节。而在《国际贸易》课程中采取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课程所包含的宏大经济思想,更能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启发学生运用《国际贸易》相关理论去解读、分析、思考当今国际经济问题。
(三)教学方式单调,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传统教学法过于强调教师按部就班的填鸭式教学,从而形成了单调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过于强调教师在传授知识中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对课堂的参与热情,造成师生互动性差,使得学生变成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导致学生对《国际贸易》课程产生厌倦情绪。
案例教学法由于具有教学方式灵活多变、紧密联系现实世界的特点,能有效克服教学方式单调的缺陷,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对《国际贸易》的学习兴趣,并能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习惯,也在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的问题。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