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形式多样,但总体来看,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中的表现路径主要有三种:
(一)以案例带动知识的讲授
教师在讲授《国际贸易》知识时,根据内容的需要,可以采取以案例带动知识的方式来展开对相关内容的讲授。如近年来我国频繁遭遇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在讲授技术性贸易壁垒相关知识之前,可以先以“温州打火机事件”这个案例开题,并结合该案例让学生理解两层含义:第一,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的出口造成了严重的障碍,并促使学生对这一基本国际贸易的客观现实产生感性认识;第二,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包含三种形式: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这样再讲授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相关理论知识时,就比较容易切入主题,并能使学生理解国际贸易理论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又如在讲授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之前,可以先以案例的方式讲授欧盟的建设历程以及中国目前正在大力推进建设的东盟“10+3”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情况,这样可以使学生熟悉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层次,并且能增强国际贸易理论的时代感。
(二)理论结合案例联系实际
案例教学可以使用一个非常完整的案例来推动教学内容的讲授,也可以讲授理论后利用举例的方式来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如比较优势理论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具有十分丰富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如果利用传统教学法讲授比较优势原则,较难使得学生深刻理解比较优势原理的深刻内涵,但如果将这个理论结合案例进行讲解,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开展的分工就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启发学生思考社会中的每个人在参加社会分工、参与社会生活时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这就很自然地联系到我们中国的一句话“天生我才必有用”。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开展的分工,“天生我才必有用”所包含的关于分工的意义是:社会中的每个人不管其先天禀赋如何,都能在社会上找到合适的位置,按照比较优势原理进行分工,不仅能促进每个人的福利,也可以促进整个集体、整个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讲完这个例子后,还可以继续启发学生,在一个组织内如何更好地利用人力资源。这就可以自然地联系到中国的另一句话“人尽其才”。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开展分工的启示是:“人尽其才”的涵义是指一个组织应充分利用好每一个员工,不管该员工是否优秀,每个员工如果按照比较优势原理进行分工,都能为这个组织带来福利水平的提高,因此,每一员工在参与分工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又如在讲授生产要素禀赋论时,可以联系到中国的经典古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通过将国际贸易的经典理论结合现实生活中鲜活的事例进行讲解,不仅可以拓展理论的应用范围,还能增强理论知识讲授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从而提高《国际贸易》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以学生分析案例为主、辅以教师点评
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教学中的第三种形式是以学生分析案例为主、辅以教师点评。这种方式往往针对《国际贸易》中理论性不是太强或者学生理解起来相对比较容易的知识,否则容易导致学生压力过大而效果不彰。如在讲授有关WTO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这两个重要概念时,首先提出在克林顿当政时期美国每年都要由国会审议是否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的案例,然后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这个案例,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对这个案例进行点评,这样一方面可以凸显出我国加入WTO的必要性,另一方面表明中国加入WTO的复杂性和曲折性,最后再来讲授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这两个重要概念。通过这种讲授方法,不仅能使学生对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这两个概念有比较深刻的理解,还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国际贸易》的理论知识对世界经济的发展的确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从而提高《国际贸易》的教学效果。
四、增强案例教学效果的对策分析
(一)精选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和基础
在案例教学中,精选案例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和基础。案例选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所讲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好的案例能为理论提供科学的注释,不好的案例对于学生的理解造成严重的障碍甚至误导。同时,好的案例对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选取的案例质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效。
为进一步达到精选案例的目的,教师在案例准备过程中应遵循几个原则:第一,遵循目标性原则。即教师在精选案例的过程中要首先明确所选用的案例在演示过程中所达到的目标,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选取不同的案例。第二,遵循现实性原则。即教师在精选案例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对案例的接受能力,以及案例长短等都要受到课时的现实性限制。第三,遵循类型多样化原则。即教师在选取案例时,要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尽量选取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案例,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二)案例展示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
案例展示既是技术,也是艺术。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